【聯合報╱廖玉蕙】
兒子上國中時,學校規定每天回家必寫一篇一百八十個字左右的日記。這原本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文練習構想,也是師生互動的良好策略。但在執行過程中,我卻發現了嚴重的問題。
那本日記本裡,充斥著和兒子靈魂背道而馳的偽善言詞,譬如:分明驕傲地炫耀自己天縱英明,日記上卻寫著:「今天歷史成績發表,我得了全班最高分,我不能驕傲,要繼續努力,不要辜負父母的期待」;明明埋怨老師出題太刁鑽,卻謙抑地反省勉勵:「今天國文成績發表,成績不太理想,要好好努力,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恨聲埋怨同學陷害,卻佯裝榮幸:「今天承蒙同學青睞,獲選為衛生股長,我要好好服務,不要辜負同學的期望」;氣憤在大太陽下聽了一場毫無章法的演講、浪費生命,卻說「今天有一位校外專家來演講,講題是:『認識我們的身體』真是獲益匪淺!希望校長以後能多多舉辦類似的活動。」…這種種既無心意、也了無新意的八股文章,竟然篇篇得到A+的成績。
一回,已然夜深,又實在找不到題材,我建議他將黃昏時所說的期待入文:「希望繳到訓導處蓋章的學生證能趕快發回來,我們可以憑證免費看外野棒球賽…」,好不容易說了實話,竟然破天荒得了B-,老師還在其後加註:「要循規蹈矩!」
這件事讓我一直耿耿於懷,這種類似謊言競技場式的引導,正逐步摧毀孩子的想像力與真誠的心意,而我束手無策,只能乾著急,因為老師正用分數餵養順民,只要複製書上的道德教條,就能得高分!就因為這樣不當的引導,難怪學生既不必用大腦想問題,也不敢放心直陳內心真正的想法,他們總是不停揣摩上意,於是,無形中失去了珍貴的童心與思考能力。
上了高中後,他故技重施,這回,老師的評語不同了:「心裡真是這樣想的嗎?真的才寫。」「寫點兒真的吧!」「再寫這樣缺乏心意的東西,我就撕了呦!」於是,在老師「說真話」的道德勸說下,他的週記逐漸有了不同的面貌,他開始啟動腦子思考、敢於批判:同儕之間的人際處理,旁觀之餘,他寫下另類體會,導師批語:「有見地」;有位老師上課時熱心教導香功,以致正式課程的進度嚴重落後,他援筆反應,導師寫上:「會婉轉轉告」;接著,熱火燒到導師的眉睫,「我們都很感謝老師的認真教導,但是,常常在第四節下課的午飯時分沒能準時下課,有以下缺失:一是外頭歡聲雷動,學生無心向學,學習成效不彰;二是蒸過的便當,抬回來時都涼了;三是沒帶便當的人,到福利社都買不到東西吃了…」洋洋灑灑羅列五大點,老師不但沒生氣,還虛心寫上:「受教了!會設法改進」。
導師直接、間接鼓勵他們說出想法,建構個人的思想體系,到這時,我一顆懸著的心,總算才放了下來。這位老師的教學策略履踐了幾句古話:「只有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蔓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成也老師,敗也老師,當老師的,豈可不深自惕厲!(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2010/07/27 聯合報】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朱敬一:教改廿年 南柯一夢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7.26 01:31 am
新聞報導教育部最近研議要再對基測做些改變,大致而言有三個改變方向。其一,是要由考兩次基測改為考一次;其二,是要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其三,是不再侷限於基本問題,而要在考題中加上一、兩題較難的題目,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繞一大圈 回到原點
兩次基測改一次,這不是當年的「一試定終身」嗎?量尺改百分,這不是當年熟悉的計分方式嗎?簡易基本題外加若干難題,這也是四、五年級生所熟悉的當年聯考題型。整體而言,這些改變就叫做「回歸聯考」。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成立教改會、提出教改白皮書,推動一連串的這改那改,十四年之後,終於又回歸聯考原點。這一路十幾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繞著公園散步」,繞一圈回來一切沒變。
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年教改的初衷吧。當年要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是因為國中是國民普及教育,不應該有太大的優劣差別,只該測驗其「基本」學力。為了不要父母子女太計較區區一兩分成績,「有識之士」就將一百分計分改為「量尺」級距,在級距內分不出細部差別。為了打破明星學校「迷思」,專家們發明不公布組距考生人數分布的招數,讓考生家長們因資訊不足,而將就填上「非明星」學校。當然,為了要打破一試定終身之弊,基測要辦兩次,外加其他推薦、甄選等「多元」管道。
教育內涵 一改再改
不只升學的篩選方式要改,教材也要跟著改。以前戒嚴聯考時期學習內容太過單一,於是改為一綱多本,而課綱內容也隨時修改,忽而古道西風瘦馬,忽而三隻小豬。教改人士說現代公民素養很重要、白話文重要、台灣憲政重要,因此學測基測都要測,於是考試的內容愈來愈多。教改說要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但說歸說,孩子們的補習時數卻不斷增加。最偉大的是:連中小學修業年數也要改,想從六三三改為五四三,活像是莊子「朝四暮三、朝三暮四」的寓言。
以前,聯考考題確實有難有易,學生們補習是為了拚高分。現在,基測題目簡單了,成敗在於誰不犯錯、誰小心謹慎。結果是,補習班還是得科科補,學生們個個要熟練到解題機器般制約反應,一犯錯就可能成千古恨。以前,很少聽說有人去補作文;但現在由於基測成績大家差異不大,卻只有作文可以拉開差距,於是補習作文者人數大增。以前,補習班生意不錯,而現在則是暢旺無比,是台灣最興盛的無創意文化產業。
教改災難 向誰控訴
家長傷害一個孩子,叫做「家暴」;如果教改專家在十幾年時間不斷「繞公園」傷害成千上萬的孩子,那叫做什麼暴?家暴可以向社會局申訴,那麼受教改之苦的孩子們,得向誰申訴呢?「繞公園」背後,究竟有沒有一致的理念呢?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7/26 聯合報】
新聞報導教育部最近研議要再對基測做些改變,大致而言有三個改變方向。其一,是要由考兩次基測改為考一次;其二,是要將量尺標準化的成績改為百分成績;其三,是不再侷限於基本問題,而要在考題中加上一、兩題較難的題目,以增加測驗的鑑別度。
繞一大圈 回到原點
兩次基測改一次,這不是當年的「一試定終身」嗎?量尺改百分,這不是當年熟悉的計分方式嗎?簡易基本題外加若干難題,這也是四、五年級生所熟悉的當年聯考題型。整體而言,這些改變就叫做「回歸聯考」。自一九九六年行政院成立教改會、提出教改白皮書,推動一連串的這改那改,十四年之後,終於又回歸聯考原點。這一路十幾年不是原地踏步,而是「繞著公園散步」,繞一圈回來一切沒變。
讓我們回憶一下當年教改的初衷吧。當年要將高中聯考改為「基測」,是因為國中是國民普及教育,不應該有太大的優劣差別,只該測驗其「基本」學力。為了不要父母子女太計較區區一兩分成績,「有識之士」就將一百分計分改為「量尺」級距,在級距內分不出細部差別。為了打破明星學校「迷思」,專家們發明不公布組距考生人數分布的招數,讓考生家長們因資訊不足,而將就填上「非明星」學校。當然,為了要打破一試定終身之弊,基測要辦兩次,外加其他推薦、甄選等「多元」管道。
教育內涵 一改再改
不只升學的篩選方式要改,教材也要跟著改。以前戒嚴聯考時期學習內容太過單一,於是改為一綱多本,而課綱內容也隨時修改,忽而古道西風瘦馬,忽而三隻小豬。教改人士說現代公民素養很重要、白話文重要、台灣憲政重要,因此學測基測都要測,於是考試的內容愈來愈多。教改說要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但說歸說,孩子們的補習時數卻不斷增加。最偉大的是:連中小學修業年數也要改,想從六三三改為五四三,活像是莊子「朝四暮三、朝三暮四」的寓言。
以前,聯考考題確實有難有易,學生們補習是為了拚高分。現在,基測題目簡單了,成敗在於誰不犯錯、誰小心謹慎。結果是,補習班還是得科科補,學生們個個要熟練到解題機器般制約反應,一犯錯就可能成千古恨。以前,很少聽說有人去補作文;但現在由於基測成績大家差異不大,卻只有作文可以拉開差距,於是補習作文者人數大增。以前,補習班生意不錯,而現在則是暢旺無比,是台灣最興盛的無創意文化產業。
教改災難 向誰控訴
家長傷害一個孩子,叫做「家暴」;如果教改專家在十幾年時間不斷「繞公園」傷害成千上萬的孩子,那叫做什麼暴?家暴可以向社會局申訴,那麼受教改之苦的孩子們,得向誰申訴呢?「繞公園」背後,究竟有沒有一致的理念呢?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7/26 聯合報】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讀書靠天分 家長醒醒吧
* 2010-07-22
* 中國時報
* 【林希陶】
最近大考剛結束,記者朋友們最喜歡的新聞路線,就是去訪問榜首群怎麼念書的。但是說穿了這樣的新聞千篇一律,榜首們一定說,「我們都沒補習,愛幹嘛就幹嘛,花很少時間念課內的書,但看了很多課外讀物,從事很多課外活動」,諸如此類云云,一般人聽了只會更心酸而已。也有一些人會說,我被視為黑馬,沒有多準備,考前努力念一念,就大躍進了,一下子衝到最前面去。
其實我們瞭解這些前百分之三的人所說的方法,實際上是很難運用於一般大眾的。這個就像是我們去問張栩為什麼圍棋下這麼好、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什麼網球打這麼好一樣,他們提供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尋常百姓的。他們這群人,不只天資好而已,後天還拚命用心努力,我們跟天才們的距離,絕非以道里計。很抱歉,這就是天資上差距。英文叫做gifted child,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強求不來的。
我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很多資質好的小孩,在一個破碎的環境之下,當然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但是環境轉換之後,他們到最後只是適時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而已。良好的環境或機會只是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已,假如沒有相對應的資質與準備,成果是很難展現出來的。
關於讀書這件事,大家從小都在念書,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家長當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但是假如從專業的角度來思量這件事,我必須誠實的告訴大家,念書這件事,是很講天分的。這是一件超級殘酷的現實,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大家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都想說我的小孩是「大雞晚啼」,總有一天會開竅,但是你的生命到底能不能等到開竅這一天呢?這是一場賭注,但輸贏也顯而易見。
也有一些家長,很愛舉一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特例,如什麼發燒之後變聰明、開刀之後變天才(日劇很喜歡的題材),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總有一天也可以。作夢是無止盡的,只是沒有實現的那一天。很多家長寧願亂逼小孩,也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逼小孩子念書一定要考幾分,得第幾名,根本是比登天還難,只會造成家庭紛爭,甚至後續衍生出心理問題。
但是不會念書,不代表一無是處。教養小孩的重點,應該不是擺在念書這一件單一的事情上面。而是讓小孩找到自己擅長、有興趣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可能會想說,要怎麼找啊?孩子還這麼小,他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其實只要從小讓他們多嘗試,多思考如何做決定,各種活動都去參與,百無禁忌,孩子們自然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得知自己的長處。這些事情不必然要花許多錢,如散步、去野外走走、處理生活各種微小的事情,包含寄信、開帳戶、存錢、洗衣服、晾衣服、洗碗、掃地、拖地、洗浴室、修理電器、操作機器等等,在這樣反覆試驗的過程中,反而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另外,家長們勢必要認清的一件事情,就是「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成功與否,端靠每個人的定義;有錢與否,同樣取決於個人態度。大家以為醫生、律師們很會念書,也都很有錢,但現實是也很多人每天在金錢邊緣掙扎。他們每月收入也許是很高沒錯,但剩下的錢可能比一般人還少。許多一般尋常百姓一點也不會念書,但是靠著一技之長,可也是月入十萬沒問題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定義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生,也不必然只屬於會念書的人所有。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 中國時報
* 【林希陶】
最近大考剛結束,記者朋友們最喜歡的新聞路線,就是去訪問榜首群怎麼念書的。但是說穿了這樣的新聞千篇一律,榜首們一定說,「我們都沒補習,愛幹嘛就幹嘛,花很少時間念課內的書,但看了很多課外讀物,從事很多課外活動」,諸如此類云云,一般人聽了只會更心酸而已。也有一些人會說,我被視為黑馬,沒有多準備,考前努力念一念,就大躍進了,一下子衝到最前面去。
其實我們瞭解這些前百分之三的人所說的方法,實際上是很難運用於一般大眾的。這個就像是我們去問張栩為什麼圍棋下這麼好、費德勒(Roger Federer)為什麼網球打這麼好一樣,他們提供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尋常百姓的。他們這群人,不只天資好而已,後天還拚命用心努力,我們跟天才們的距離,絕非以道里計。很抱歉,這就是天資上差距。英文叫做gifted child,真的是「上天的禮物」,強求不來的。
我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很多資質好的小孩,在一個破碎的環境之下,當然無法展現自己的能力。但是環境轉換之後,他們到最後只是適時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而已。良好的環境或機會只是促成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已,假如沒有相對應的資質與準備,成果是很難展現出來的。
關於讀書這件事,大家從小都在念書,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家長當然也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改變的。但是假如從專業的角度來思量這件事,我必須誠實的告訴大家,念書這件事,是很講天分的。這是一件超級殘酷的現實,只是大家不願意承認而已。
大家可能一下子難以接受,都想說我的小孩是「大雞晚啼」,總有一天會開竅,但是你的生命到底能不能等到開竅這一天呢?這是一場賭注,但輸贏也顯而易見。
也有一些家長,很愛舉一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特例,如什麼發燒之後變聰明、開刀之後變天才(日劇很喜歡的題材),都覺得自己的小孩總有一天也可以。作夢是無止盡的,只是沒有實現的那一天。很多家長寧願亂逼小孩,也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其他可能性。逼小孩子念書一定要考幾分,得第幾名,根本是比登天還難,只會造成家庭紛爭,甚至後續衍生出心理問題。
但是不會念書,不代表一無是處。教養小孩的重點,應該不是擺在念書這一件單一的事情上面。而是讓小孩找到自己擅長、有興趣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可能會想說,要怎麼找啊?孩子還這麼小,他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其實只要從小讓他們多嘗試,多思考如何做決定,各種活動都去參與,百無禁忌,孩子們自然可以從這樣的過程中,得知自己的長處。這些事情不必然要花許多錢,如散步、去野外走走、處理生活各種微小的事情,包含寄信、開帳戶、存錢、洗衣服、晾衣服、洗碗、掃地、拖地、洗浴室、修理電器、操作機器等等,在這樣反覆試驗的過程中,反而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另外,家長們勢必要認清的一件事情,就是「念書」、「成功」與「財富」這三件事情是分開的,絕對不是會念書的人一定會成功,也會變成有錢人。成功與否,端靠每個人的定義;有錢與否,同樣取決於個人態度。大家以為醫生、律師們很會念書,也都很有錢,但現實是也很多人每天在金錢邊緣掙扎。他們每月收入也許是很高沒錯,但剩下的錢可能比一般人還少。許多一般尋常百姓一點也不會念書,但是靠著一技之長,可也是月入十萬沒問題的。
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有一定的專業能力,定義自己的成功,這樣的人生,也不必然只屬於會念書的人所有。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