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教育下造成的差異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
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裏?第二個答案兒子答不出來,
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
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
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
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
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
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
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
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
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
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出兵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 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 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
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培養的是能力,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6成台灣幼兒 有蛀牙問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一歲幼兒也蛀牙!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2012/03/20 聯合晚報】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一歲幼兒也蛀牙!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2012/03/20 聯合晚報】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理財≠發財,你做對了嗎?
2010-02 親子天下雜誌10期
作者:劉言
「理財」與「儲蓄」、「投資」有什麼不同?長期活躍於金融圈的劉言告訴你,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討論,了解需求,並培養正確的觀念,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近幾年來,在銀行推波助瀾之下,「親子理財」運動,蔚然成風.。「理財」已經是夠夯的話題,再加上「親子」這崇高的理想,「親子理財」真是迷死人的課題。結果最後發現:所謂親子理財,往往還不就是被銀行說動購買理財商品,是不是談親子,在理財上沒有多大差別。台灣向來談理財就是買基金連動債,結果親子理財也還是買基金連動債。理財,實在沒什麼道理。
親子理財的口號是:理財,從小做起。但是到底從哪做起?
許多人都會說:理財的第一課就是觀念與態度。但如果台灣大多數父母本身對於「理財」的觀念就不清不楚,如何談親子理財?
理財,不是儲蓄,也非投資
過去華人社會大概窮怕了,有機會賺了點錢,就認為錢存愈多愈好。這是「儲蓄」的觀念,並不是「理財」的概念。其實經濟社會中,過高的儲蓄率,會排擠投資及消費,對整體的經濟反而不好,也會間接對個人的財富造成傷害,所以儲蓄不是理財。
等到錢存得夠多,還沒有機會考慮錢財的用途,又希望資產能夠很快增加幾倍,因此開始投資股票不動產,但是這也不是理財,而是「投資」的做法,是「想發財」的想法醞釀而出的結果。許多中高齡的退休人士,往往有不動產,卻沒有現金,「窮得只剩下房子」,這是好的投資,卻是不成功的理財。
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是:為未來所有的消費支出,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應。事實上,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在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瞬間,存款為零。但是人的壽命無法估算,因此大部分的人會保留一點儲蓄,以備活得太長之需。在先進國家更有「反向房貸」的理財商品,讓資深公民可以在晚年把房屋交給銀行,換取足夠的現金來享受生命。
言歸正傳。「親子理財」的目的,應該是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計劃,讓子女在成年前,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有足夠現金,支付所需開支,然後依照規劃執行。同時在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的過程中,讓子女學習成熟的理財觀,踏入社會後,可以正確理財,如此代代相傳。
所以親子理財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小孩未來的需求在哪個方面?答案當然是教育經費及生活費用。從上小學開始,雙親可以跟小孩一起規劃未來的支出跟收入,讓小孩循序漸進,培養健全的理財觀念。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不過執行起來,可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親子理財的重點在於:為小孩存下一筆錢,讓小孩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理財嗎?不是,但是在銀行強力宣傳及同儕壓力下,這反而變成親子理財的重點。
不過本質上,這是「父母為小孩存錢或投資」,希望幫小孩發財,將來出社會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了解需求,培養正確觀念
「理財」跟「投資」不一樣,除非父母經濟狀況很好,否則還是以親子理財為主,不要太著墨於親子投資。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跟小孩討論,了解小孩的需求,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後者不但容易造成雙親太大的負擔,往往令小孩習慣依賴。最常見的是,許多家長發現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愈來愈大,離小孩長大又還很久,於是挪用這筆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最後反而造成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爭議。
在討論完「親子理財」與「親子投資」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回答目前最常見的親子理財課題。例如所有台灣叫得出名號的銀行都推出兒童理財套餐,這些銀行所提供的理財套餐,到底可不可以信賴,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還是,這是投資,不是理財。其實這些銀行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當然有銀行本身賺取販賣商品手續費的考量,這些理財套餐,都是銀行針對親子投資而設計;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還是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培養,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父母開始懷疑,每個月花三、五萬元培養小孩;會不會將來小孩長大之後,一個月賺不到三四萬元?這樣的親子理財,是否值得?
答案還是老話,家長考慮的角度是親子投資,不是親子理財。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為教育計算投資報酬率。如果從親子理財的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問的是,自己是否負擔的起每個月三、五萬,如果負擔不是太重,而且教育本身對子女有正面意義,就值得去做。
小孩未來每個月賺多少錢,現在還難判斷。應該問的問題是小孩長大之後,是不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用理財的術語來說,就是未來子女能不能收入大於支出。如果子女未來只賺兩萬塊,卻能甘之如飴過月賺兩萬塊該過的日子,就是親子理財培養出的正確理財觀。
所以台灣知道的理財,不是真的理財。
真正的理財,是讓人生的行路,有足夠的糧秣與水。而不是帶著過重過多的糧秣與水,卻倒在沙漠邊緣。如果說親子理財,從小做起,最重要的是,從觀念做起。
劉言,曾任銀行消費金融執行長及企業金融執行長,也擔任過國際投資銀行紐約總部副總裁,主要工作領域在投資、企業併購、風險管理及理財規劃。
作者:劉言
「理財」與「儲蓄」、「投資」有什麼不同?長期活躍於金融圈的劉言告訴你,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討論,了解需求,並培養正確的觀念,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近幾年來,在銀行推波助瀾之下,「親子理財」運動,蔚然成風.。「理財」已經是夠夯的話題,再加上「親子」這崇高的理想,「親子理財」真是迷死人的課題。結果最後發現:所謂親子理財,往往還不就是被銀行說動購買理財商品,是不是談親子,在理財上沒有多大差別。台灣向來談理財就是買基金連動債,結果親子理財也還是買基金連動債。理財,實在沒什麼道理。
親子理財的口號是:理財,從小做起。但是到底從哪做起?
許多人都會說:理財的第一課就是觀念與態度。但如果台灣大多數父母本身對於「理財」的觀念就不清不楚,如何談親子理財?
理財,不是儲蓄,也非投資
過去華人社會大概窮怕了,有機會賺了點錢,就認為錢存愈多愈好。這是「儲蓄」的觀念,並不是「理財」的概念。其實經濟社會中,過高的儲蓄率,會排擠投資及消費,對整體的經濟反而不好,也會間接對個人的財富造成傷害,所以儲蓄不是理財。
等到錢存得夠多,還沒有機會考慮錢財的用途,又希望資產能夠很快增加幾倍,因此開始投資股票不動產,但是這也不是理財,而是「投資」的做法,是「想發財」的想法醞釀而出的結果。許多中高齡的退休人士,往往有不動產,卻沒有現金,「窮得只剩下房子」,這是好的投資,卻是不成功的理財。
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是:為未來所有的消費支出,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應。事實上,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在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瞬間,存款為零。但是人的壽命無法估算,因此大部分的人會保留一點儲蓄,以備活得太長之需。在先進國家更有「反向房貸」的理財商品,讓資深公民可以在晚年把房屋交給銀行,換取足夠的現金來享受生命。
言歸正傳。「親子理財」的目的,應該是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計劃,讓子女在成年前,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有足夠現金,支付所需開支,然後依照規劃執行。同時在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的過程中,讓子女學習成熟的理財觀,踏入社會後,可以正確理財,如此代代相傳。
所以親子理財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小孩未來的需求在哪個方面?答案當然是教育經費及生活費用。從上小學開始,雙親可以跟小孩一起規劃未來的支出跟收入,讓小孩循序漸進,培養健全的理財觀念。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不過執行起來,可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親子理財的重點在於:為小孩存下一筆錢,讓小孩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理財嗎?不是,但是在銀行強力宣傳及同儕壓力下,這反而變成親子理財的重點。
不過本質上,這是「父母為小孩存錢或投資」,希望幫小孩發財,將來出社會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了解需求,培養正確觀念
「理財」跟「投資」不一樣,除非父母經濟狀況很好,否則還是以親子理財為主,不要太著墨於親子投資。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跟小孩討論,了解小孩的需求,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後者不但容易造成雙親太大的負擔,往往令小孩習慣依賴。最常見的是,許多家長發現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愈來愈大,離小孩長大又還很久,於是挪用這筆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最後反而造成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爭議。
在討論完「親子理財」與「親子投資」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回答目前最常見的親子理財課題。例如所有台灣叫得出名號的銀行都推出兒童理財套餐,這些銀行所提供的理財套餐,到底可不可以信賴,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還是,這是投資,不是理財。其實這些銀行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當然有銀行本身賺取販賣商品手續費的考量,這些理財套餐,都是銀行針對親子投資而設計;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還是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培養,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父母開始懷疑,每個月花三、五萬元培養小孩;會不會將來小孩長大之後,一個月賺不到三四萬元?這樣的親子理財,是否值得?
答案還是老話,家長考慮的角度是親子投資,不是親子理財。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為教育計算投資報酬率。如果從親子理財的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問的是,自己是否負擔的起每個月三、五萬,如果負擔不是太重,而且教育本身對子女有正面意義,就值得去做。
小孩未來每個月賺多少錢,現在還難判斷。應該問的問題是小孩長大之後,是不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用理財的術語來說,就是未來子女能不能收入大於支出。如果子女未來只賺兩萬塊,卻能甘之如飴過月賺兩萬塊該過的日子,就是親子理財培養出的正確理財觀。
所以台灣知道的理財,不是真的理財。
真正的理財,是讓人生的行路,有足夠的糧秣與水。而不是帶著過重過多的糧秣與水,卻倒在沙漠邊緣。如果說親子理財,從小做起,最重要的是,從觀念做起。
劉言,曾任銀行消費金融執行長及企業金融執行長,也擔任過國際投資銀行紐約總部副總裁,主要工作領域在投資、企業併購、風險管理及理財規劃。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胡晴舫:受害者社會
【聯合報╱胡晴舫】
大選逼近,我在自家台北當名三流觀光客。
市政府隔壁,基隆路一邊是君悅飯店、台北一○一和信義區,另一邊開始一排排舊樓,騎樓陰暗髒汙,門廳間間缺乏保養,一副凋敝失修。由中山堂經衡陽路、重慶南路往台北車站,許多商店鐵門深鎖,不做生意已久,老舊電線外露,滴著雨水,牆角、天花板、門縫、窗台均積陳年塵垢,老人婦女擺攤,臉色枯萎面對車水馬龍。難以想像,這些街坊是市中心,房價嚷得震天高。
我遇見許多人都在擔心抱怨。連任多次的立法委員訴苦在立法院無法執行理念,仍要大家跟她上街;大學教授擔憂政黨輪替,一再影響他的國科會預算和研究方向;企業主管憂心退休計畫,公司卻在裁員減薪;計程車司機不再談論政治,像精神病患坐在方向盤後自說自話;商人患躁鬱症,文人有憂鬱症。當我從天母東路爬上東山路,一名相貌堂堂的卅多歲青年泊了他的日本車,西裝革履蹲在路邊,朝空不停罵髒話,每吋肌肉均因氣憤而顫抖。打開電視,更多焦躁臉孔一直張口說個沒完,那些話語一時很難聽懂,只知都在罵人,羞辱對方也遭對方羞辱。
在台灣,奇異的是,民主竟沒有讓個體覺得有力量,反倒讓更多更多人覺得無能為力。處處都是失望的控訴,當面不客氣的嗆聲,互潑語言暴力;所有人都在觀望,投資裹足不前。
台灣逐漸變成一個受害者情結很深的社會。因為不脫人治性格,依然缺乏公正不認人的透明制度,民主選舉便帶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確定性,跟著影響大家對未來產生不信任感。台北市容就像對未來沒期待、不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人,從此不洗澡、不修臉,不打掃居家環境,萬事都隨便,因為作什麼都沒用。公寓任其老舊,同棟住戶不會像其他城市集體出錢翻新大樓,因為沒人想投資,大家都覺得很窮。就算貧窮,也能打掃。公共區域卻任其骯髒,因為日子辛苦,實在顧不上自己生活以外。房價卻一直飆高,因為很多人把爛房子當彩券,願賭臨時的幸運,不賭穩定的將來。
台灣的國際廣告,不是宣揚經貿、展示古蹟,不是炫耀風景,而是剪接無數台灣人臉孔,然後說「Taiwan, Touch Your Heart」(這裡文法是祈使句,因此不能解釋為「台灣觸動你的心」,而是「台灣,請你觸動你的心」。)我們的賣點是「人」,彷彿對自家社會優點毫無信心,認為除了個體的友誼,實在沒有其他亮點可以提供給別人,像是歷史遺產、美麗街景或是都會活力。
我們請求別人不要為我們的外貌所惑,要看穿那些(我們很少費心投資的)表象,知道我們「其實很精緻」,因為我們都是「好人」,用「文化」招待客人。種種訊息都在要求別人跨越屏障去理解我們,雖然我們的城市會歧視外勞跟新移民,冬夜想用水柱驅趕遊民;然而,即便中產性格如此深重,卻不扎根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們想要「野蠻的驕傲」,又不甘願過著有尊嚴的貧窮生活。我們要國際社會傾聽,結果電視鮮有國際新聞,也不關心全球議題。
我們耽溺創傷,表達不滿,卻無人想要治癒這個社會。人人爭當受害者,結果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負責的社會。燃起批判的火炬,是為照亮黑暗角落,正視社會現實,所以可以動手整理,不是為了交相指責,爭奪資源。
該捲起袖子了。該由人情潛規邁向公平原則,該是投資台灣的時候了。(作者為作家)
【2012/01/10 聯合報】
大選逼近,我在自家台北當名三流觀光客。
市政府隔壁,基隆路一邊是君悅飯店、台北一○一和信義區,另一邊開始一排排舊樓,騎樓陰暗髒汙,門廳間間缺乏保養,一副凋敝失修。由中山堂經衡陽路、重慶南路往台北車站,許多商店鐵門深鎖,不做生意已久,老舊電線外露,滴著雨水,牆角、天花板、門縫、窗台均積陳年塵垢,老人婦女擺攤,臉色枯萎面對車水馬龍。難以想像,這些街坊是市中心,房價嚷得震天高。
我遇見許多人都在擔心抱怨。連任多次的立法委員訴苦在立法院無法執行理念,仍要大家跟她上街;大學教授擔憂政黨輪替,一再影響他的國科會預算和研究方向;企業主管憂心退休計畫,公司卻在裁員減薪;計程車司機不再談論政治,像精神病患坐在方向盤後自說自話;商人患躁鬱症,文人有憂鬱症。當我從天母東路爬上東山路,一名相貌堂堂的卅多歲青年泊了他的日本車,西裝革履蹲在路邊,朝空不停罵髒話,每吋肌肉均因氣憤而顫抖。打開電視,更多焦躁臉孔一直張口說個沒完,那些話語一時很難聽懂,只知都在罵人,羞辱對方也遭對方羞辱。
在台灣,奇異的是,民主竟沒有讓個體覺得有力量,反倒讓更多更多人覺得無能為力。處處都是失望的控訴,當面不客氣的嗆聲,互潑語言暴力;所有人都在觀望,投資裹足不前。
台灣逐漸變成一個受害者情結很深的社會。因為不脫人治性格,依然缺乏公正不認人的透明制度,民主選舉便帶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確定性,跟著影響大家對未來產生不信任感。台北市容就像對未來沒期待、不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人,從此不洗澡、不修臉,不打掃居家環境,萬事都隨便,因為作什麼都沒用。公寓任其老舊,同棟住戶不會像其他城市集體出錢翻新大樓,因為沒人想投資,大家都覺得很窮。就算貧窮,也能打掃。公共區域卻任其骯髒,因為日子辛苦,實在顧不上自己生活以外。房價卻一直飆高,因為很多人把爛房子當彩券,願賭臨時的幸運,不賭穩定的將來。
台灣的國際廣告,不是宣揚經貿、展示古蹟,不是炫耀風景,而是剪接無數台灣人臉孔,然後說「Taiwan, Touch Your Heart」(這裡文法是祈使句,因此不能解釋為「台灣觸動你的心」,而是「台灣,請你觸動你的心」。)我們的賣點是「人」,彷彿對自家社會優點毫無信心,認為除了個體的友誼,實在沒有其他亮點可以提供給別人,像是歷史遺產、美麗街景或是都會活力。
我們請求別人不要為我們的外貌所惑,要看穿那些(我們很少費心投資的)表象,知道我們「其實很精緻」,因為我們都是「好人」,用「文化」招待客人。種種訊息都在要求別人跨越屏障去理解我們,雖然我們的城市會歧視外勞跟新移民,冬夜想用水柱驅趕遊民;然而,即便中產性格如此深重,卻不扎根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們想要「野蠻的驕傲」,又不甘願過著有尊嚴的貧窮生活。我們要國際社會傾聽,結果電視鮮有國際新聞,也不關心全球議題。
我們耽溺創傷,表達不滿,卻無人想要治癒這個社會。人人爭當受害者,結果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負責的社會。燃起批判的火炬,是為照亮黑暗角落,正視社會現實,所以可以動手整理,不是為了交相指責,爭奪資源。
該捲起袖子了。該由人情潛規邁向公平原則,該是投資台灣的時候了。(作者為作家)
【2012/01/10 聯合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