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My Child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教育下造成的差異
我兒子正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
公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裏?第二個答案兒子答不出來,
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
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當初如果沒有死,
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
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
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意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不夠強大,意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耳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說:棒,分析得好。
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
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
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布置了這樣一道題:
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我們叫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我們叫做抗日戰爭),
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裏?
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
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
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
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
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裏經過,
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出兵那就打!按照判斷,公元2015 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
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開始,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
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
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
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 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
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培養的是能力,而我們灌輸的是知識。
天啊!不能完全責怪孩子,應該反省的是我們大人。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6成台灣幼兒 有蛀牙問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一歲幼兒也蛀牙!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2012/03/20 聯合晚報】
大人親吻幼兒 也會造成蛀牙
一歲幼兒也蛀牙!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劉正芬指出,門診中蛀牙幼兒個案越來越多,許多寶寶門牙才剛冒出來,居然就被蛀掉,其中有些喝母奶,仍躲不過蛀牙,提醒大人們不要親小小孩,以免幼兒口腔感染蛀牙菌。
台灣兒童齲齒率之高,可能全球第一。國民健康局調查發現,台灣六歲兒童齲齒率高達60.6%,在亞洲各國排行中,敬陪末座。104調查則顯示,國內12歲以下的兒童72%出現蛀牙、缺牙、亟需補牙等口腔問題。
劉正芬表示,許多家長以為乳牙遲早會掉,蛀了也沒關係。事實上,恆牙牙胚就長在乳牙牙根上,如果乳牙提早掉落,就會影響恆牙發育,長大後,牙齒易排列不整齊。
幼兒蛀牙 恐影響發音及自信
除此之外,幼兒蛀牙也會影響發音及自信。門診中常收治一些奶瓶型蛀牙的小朋友,一笑或是開口講話,兩顆發黑的門牙看得一清二楚,常遭同伴嘲笑,讓幼兒心靈受創。
除了影響恆牙發育以及發聲之外,劉正芬表示,小小孩蛀牙,還會影響發育。研究顯示,由於咬不動,蛀牙幼童比較不愛吃肉,偏愛軟軟的食物,以致體重及身高都比同年齡的人還要差一點。
劉正芬指出,許多人都以為母奶沒有甜味、糖分,喝母乳的寶寶應該不會蛀牙。其實不然,門診就發現,儘管蛀牙率較低,但部分喝母奶的寶寶也會蛀牙,原因就出在家長習慣親吻小朋友。
臨床顯示,大人們口腔裡幾乎都有蛀牙菌,如果親來親去,就可能將細菌傳染給幼兒。
有鑑於此,劉正芬建議,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每天可以多多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抑制蛀牙菌的生長。只要打好根基,就能降低自己與寶寶的蛀牙率。
【2012/03/20 聯合晚報】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理財≠發財,你做對了嗎?
2010-02 親子天下雜誌10期
作者:劉言
「理財」與「儲蓄」、「投資」有什麼不同?長期活躍於金融圈的劉言告訴你,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討論,了解需求,並培養正確的觀念,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近幾年來,在銀行推波助瀾之下,「親子理財」運動,蔚然成風.。「理財」已經是夠夯的話題,再加上「親子」這崇高的理想,「親子理財」真是迷死人的課題。結果最後發現:所謂親子理財,往往還不就是被銀行說動購買理財商品,是不是談親子,在理財上沒有多大差別。台灣向來談理財就是買基金連動債,結果親子理財也還是買基金連動債。理財,實在沒什麼道理。
親子理財的口號是:理財,從小做起。但是到底從哪做起?
許多人都會說:理財的第一課就是觀念與態度。但如果台灣大多數父母本身對於「理財」的觀念就不清不楚,如何談親子理財?
理財,不是儲蓄,也非投資
過去華人社會大概窮怕了,有機會賺了點錢,就認為錢存愈多愈好。這是「儲蓄」的觀念,並不是「理財」的概念。其實經濟社會中,過高的儲蓄率,會排擠投資及消費,對整體的經濟反而不好,也會間接對個人的財富造成傷害,所以儲蓄不是理財。
等到錢存得夠多,還沒有機會考慮錢財的用途,又希望資產能夠很快增加幾倍,因此開始投資股票不動產,但是這也不是理財,而是「投資」的做法,是「想發財」的想法醞釀而出的結果。許多中高齡的退休人士,往往有不動產,卻沒有現金,「窮得只剩下房子」,這是好的投資,卻是不成功的理財。
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是:為未來所有的消費支出,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應。事實上,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在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瞬間,存款為零。但是人的壽命無法估算,因此大部分的人會保留一點儲蓄,以備活得太長之需。在先進國家更有「反向房貸」的理財商品,讓資深公民可以在晚年把房屋交給銀行,換取足夠的現金來享受生命。
言歸正傳。「親子理財」的目的,應該是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計劃,讓子女在成年前,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有足夠現金,支付所需開支,然後依照規劃執行。同時在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的過程中,讓子女學習成熟的理財觀,踏入社會後,可以正確理財,如此代代相傳。
所以親子理財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小孩未來的需求在哪個方面?答案當然是教育經費及生活費用。從上小學開始,雙親可以跟小孩一起規劃未來的支出跟收入,讓小孩循序漸進,培養健全的理財觀念。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不過執行起來,可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親子理財的重點在於:為小孩存下一筆錢,讓小孩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理財嗎?不是,但是在銀行強力宣傳及同儕壓力下,這反而變成親子理財的重點。
不過本質上,這是「父母為小孩存錢或投資」,希望幫小孩發財,將來出社會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了解需求,培養正確觀念
「理財」跟「投資」不一樣,除非父母經濟狀況很好,否則還是以親子理財為主,不要太著墨於親子投資。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跟小孩討論,了解小孩的需求,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後者不但容易造成雙親太大的負擔,往往令小孩習慣依賴。最常見的是,許多家長發現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愈來愈大,離小孩長大又還很久,於是挪用這筆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最後反而造成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爭議。
在討論完「親子理財」與「親子投資」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回答目前最常見的親子理財課題。例如所有台灣叫得出名號的銀行都推出兒童理財套餐,這些銀行所提供的理財套餐,到底可不可以信賴,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還是,這是投資,不是理財。其實這些銀行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當然有銀行本身賺取販賣商品手續費的考量,這些理財套餐,都是銀行針對親子投資而設計;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還是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培養,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父母開始懷疑,每個月花三、五萬元培養小孩;會不會將來小孩長大之後,一個月賺不到三四萬元?這樣的親子理財,是否值得?
答案還是老話,家長考慮的角度是親子投資,不是親子理財。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為教育計算投資報酬率。如果從親子理財的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問的是,自己是否負擔的起每個月三、五萬,如果負擔不是太重,而且教育本身對子女有正面意義,就值得去做。
小孩未來每個月賺多少錢,現在還難判斷。應該問的問題是小孩長大之後,是不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用理財的術語來說,就是未來子女能不能收入大於支出。如果子女未來只賺兩萬塊,卻能甘之如飴過月賺兩萬塊該過的日子,就是親子理財培養出的正確理財觀。
所以台灣知道的理財,不是真的理財。
真正的理財,是讓人生的行路,有足夠的糧秣與水。而不是帶著過重過多的糧秣與水,卻倒在沙漠邊緣。如果說親子理財,從小做起,最重要的是,從觀念做起。
劉言,曾任銀行消費金融執行長及企業金融執行長,也擔任過國際投資銀行紐約總部副總裁,主要工作領域在投資、企業併購、風險管理及理財規劃。
作者:劉言
「理財」與「儲蓄」、「投資」有什麼不同?長期活躍於金融圈的劉言告訴你,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討論,了解需求,並培養正確的觀念,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近幾年來,在銀行推波助瀾之下,「親子理財」運動,蔚然成風.。「理財」已經是夠夯的話題,再加上「親子」這崇高的理想,「親子理財」真是迷死人的課題。結果最後發現:所謂親子理財,往往還不就是被銀行說動購買理財商品,是不是談親子,在理財上沒有多大差別。台灣向來談理財就是買基金連動債,結果親子理財也還是買基金連動債。理財,實在沒什麼道理。
親子理財的口號是:理財,從小做起。但是到底從哪做起?
許多人都會說:理財的第一課就是觀念與態度。但如果台灣大多數父母本身對於「理財」的觀念就不清不楚,如何談親子理財?
理財,不是儲蓄,也非投資
過去華人社會大概窮怕了,有機會賺了點錢,就認為錢存愈多愈好。這是「儲蓄」的觀念,並不是「理財」的概念。其實經濟社會中,過高的儲蓄率,會排擠投資及消費,對整體的經濟反而不好,也會間接對個人的財富造成傷害,所以儲蓄不是理財。
等到錢存得夠多,還沒有機會考慮錢財的用途,又希望資產能夠很快增加幾倍,因此開始投資股票不動產,但是這也不是理財,而是「投資」的做法,是「想發財」的想法醞釀而出的結果。許多中高齡的退休人士,往往有不動產,卻沒有現金,「窮得只剩下房子」,這是好的投資,卻是不成功的理財。
正確的「理財」價值觀是:為未來所有的消費支出,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支應。事實上,理財的最高境界,是在走到人生終點的那一瞬間,存款為零。但是人的壽命無法估算,因此大部分的人會保留一點儲蓄,以備活得太長之需。在先進國家更有「反向房貸」的理財商品,讓資深公民可以在晚年把房屋交給銀行,換取足夠的現金來享受生命。
言歸正傳。「親子理財」的目的,應該是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發展符合自身需求的理財計劃,讓子女在成年前,能夠在父母的羽翼下,有足夠現金,支付所需開支,然後依照規劃執行。同時在雙親及子女共同規劃的過程中,讓子女學習成熟的理財觀,踏入社會後,可以正確理財,如此代代相傳。
所以親子理財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小孩未來的需求在哪個方面?答案當然是教育經費及生活費用。從上小學開始,雙親可以跟小孩一起規劃未來的支出跟收入,讓小孩循序漸進,培養健全的理財觀念。
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不過執行起來,可不容易。因為許多人都認為,親子理財的重點在於:為小孩存下一筆錢,讓小孩不會輸在起跑點上。這是理財嗎?不是,但是在銀行強力宣傳及同儕壓力下,這反而變成親子理財的重點。
不過本質上,這是「父母為小孩存錢或投資」,希望幫小孩發財,將來出社會時,不要輸在起跑點上。
了解需求,培養正確觀念
「理財」跟「投資」不一樣,除非父母經濟狀況很好,否則還是以親子理財為主,不要太著墨於親子投資。主要是因為前者可以跟小孩討論,了解小孩的需求,培養小孩正確的觀念。後者不但容易造成雙親太大的負擔,往往令小孩習慣依賴。最常見的是,許多家長發現儲蓄或投資的金額愈來愈大,離小孩長大又還很久,於是挪用這筆錢來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最後反而造成父母與小孩之間的爭議。
在討論完「親子理財」與「親子投資」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回答目前最常見的親子理財課題。例如所有台灣叫得出名號的銀行都推出兒童理財套餐,這些銀行所提供的理財套餐,到底可不可以信賴,值不值得購買?
答案還是,這是投資,不是理財。其實這些銀行推出兒童理財套餐,當然有銀行本身賺取販賣商品手續費的考量,這些理財套餐,都是銀行針對親子投資而設計;真正親子理財的觀念,還是要靠雙親與子女共同培養,銀行可以幫得上忙的部分有限。
另外一個問題是:許多父母開始懷疑,每個月花三、五萬元培養小孩;會不會將來小孩長大之後,一個月賺不到三四萬元?這樣的親子理財,是否值得?
答案還是老話,家長考慮的角度是親子投資,不是親子理財。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為教育計算投資報酬率。如果從親子理財的角度來看,父母應該問的是,自己是否負擔的起每個月三、五萬,如果負擔不是太重,而且教育本身對子女有正面意義,就值得去做。
小孩未來每個月賺多少錢,現在還難判斷。應該問的問題是小孩長大之後,是不是能夠自己養活自己,用理財的術語來說,就是未來子女能不能收入大於支出。如果子女未來只賺兩萬塊,卻能甘之如飴過月賺兩萬塊該過的日子,就是親子理財培養出的正確理財觀。
所以台灣知道的理財,不是真的理財。
真正的理財,是讓人生的行路,有足夠的糧秣與水。而不是帶著過重過多的糧秣與水,卻倒在沙漠邊緣。如果說親子理財,從小做起,最重要的是,從觀念做起。
劉言,曾任銀行消費金融執行長及企業金融執行長,也擔任過國際投資銀行紐約總部副總裁,主要工作領域在投資、企業併購、風險管理及理財規劃。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胡晴舫:受害者社會
【聯合報╱胡晴舫】
大選逼近,我在自家台北當名三流觀光客。
市政府隔壁,基隆路一邊是君悅飯店、台北一○一和信義區,另一邊開始一排排舊樓,騎樓陰暗髒汙,門廳間間缺乏保養,一副凋敝失修。由中山堂經衡陽路、重慶南路往台北車站,許多商店鐵門深鎖,不做生意已久,老舊電線外露,滴著雨水,牆角、天花板、門縫、窗台均積陳年塵垢,老人婦女擺攤,臉色枯萎面對車水馬龍。難以想像,這些街坊是市中心,房價嚷得震天高。
我遇見許多人都在擔心抱怨。連任多次的立法委員訴苦在立法院無法執行理念,仍要大家跟她上街;大學教授擔憂政黨輪替,一再影響他的國科會預算和研究方向;企業主管憂心退休計畫,公司卻在裁員減薪;計程車司機不再談論政治,像精神病患坐在方向盤後自說自話;商人患躁鬱症,文人有憂鬱症。當我從天母東路爬上東山路,一名相貌堂堂的卅多歲青年泊了他的日本車,西裝革履蹲在路邊,朝空不停罵髒話,每吋肌肉均因氣憤而顫抖。打開電視,更多焦躁臉孔一直張口說個沒完,那些話語一時很難聽懂,只知都在罵人,羞辱對方也遭對方羞辱。
在台灣,奇異的是,民主竟沒有讓個體覺得有力量,反倒讓更多更多人覺得無能為力。處處都是失望的控訴,當面不客氣的嗆聲,互潑語言暴力;所有人都在觀望,投資裹足不前。
台灣逐漸變成一個受害者情結很深的社會。因為不脫人治性格,依然缺乏公正不認人的透明制度,民主選舉便帶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確定性,跟著影響大家對未來產生不信任感。台北市容就像對未來沒期待、不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人,從此不洗澡、不修臉,不打掃居家環境,萬事都隨便,因為作什麼都沒用。公寓任其老舊,同棟住戶不會像其他城市集體出錢翻新大樓,因為沒人想投資,大家都覺得很窮。就算貧窮,也能打掃。公共區域卻任其骯髒,因為日子辛苦,實在顧不上自己生活以外。房價卻一直飆高,因為很多人把爛房子當彩券,願賭臨時的幸運,不賭穩定的將來。
台灣的國際廣告,不是宣揚經貿、展示古蹟,不是炫耀風景,而是剪接無數台灣人臉孔,然後說「Taiwan, Touch Your Heart」(這裡文法是祈使句,因此不能解釋為「台灣觸動你的心」,而是「台灣,請你觸動你的心」。)我們的賣點是「人」,彷彿對自家社會優點毫無信心,認為除了個體的友誼,實在沒有其他亮點可以提供給別人,像是歷史遺產、美麗街景或是都會活力。
我們請求別人不要為我們的外貌所惑,要看穿那些(我們很少費心投資的)表象,知道我們「其實很精緻」,因為我們都是「好人」,用「文化」招待客人。種種訊息都在要求別人跨越屏障去理解我們,雖然我們的城市會歧視外勞跟新移民,冬夜想用水柱驅趕遊民;然而,即便中產性格如此深重,卻不扎根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們想要「野蠻的驕傲」,又不甘願過著有尊嚴的貧窮生活。我們要國際社會傾聽,結果電視鮮有國際新聞,也不關心全球議題。
我們耽溺創傷,表達不滿,卻無人想要治癒這個社會。人人爭當受害者,結果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負責的社會。燃起批判的火炬,是為照亮黑暗角落,正視社會現實,所以可以動手整理,不是為了交相指責,爭奪資源。
該捲起袖子了。該由人情潛規邁向公平原則,該是投資台灣的時候了。(作者為作家)
【2012/01/10 聯合報】
大選逼近,我在自家台北當名三流觀光客。
市政府隔壁,基隆路一邊是君悅飯店、台北一○一和信義區,另一邊開始一排排舊樓,騎樓陰暗髒汙,門廳間間缺乏保養,一副凋敝失修。由中山堂經衡陽路、重慶南路往台北車站,許多商店鐵門深鎖,不做生意已久,老舊電線外露,滴著雨水,牆角、天花板、門縫、窗台均積陳年塵垢,老人婦女擺攤,臉色枯萎面對車水馬龍。難以想像,這些街坊是市中心,房價嚷得震天高。
我遇見許多人都在擔心抱怨。連任多次的立法委員訴苦在立法院無法執行理念,仍要大家跟她上街;大學教授擔憂政黨輪替,一再影響他的國科會預算和研究方向;企業主管憂心退休計畫,公司卻在裁員減薪;計程車司機不再談論政治,像精神病患坐在方向盤後自說自話;商人患躁鬱症,文人有憂鬱症。當我從天母東路爬上東山路,一名相貌堂堂的卅多歲青年泊了他的日本車,西裝革履蹲在路邊,朝空不停罵髒話,每吋肌肉均因氣憤而顫抖。打開電視,更多焦躁臉孔一直張口說個沒完,那些話語一時很難聽懂,只知都在罵人,羞辱對方也遭對方羞辱。
在台灣,奇異的是,民主竟沒有讓個體覺得有力量,反倒讓更多更多人覺得無能為力。處處都是失望的控訴,當面不客氣的嗆聲,互潑語言暴力;所有人都在觀望,投資裹足不前。
台灣逐漸變成一個受害者情結很深的社會。因為不脫人治性格,依然缺乏公正不認人的透明制度,民主選舉便帶來社會資源分配的不確定性,跟著影響大家對未來產生不信任感。台北市容就像對未來沒期待、不相信事情會有轉機因而放棄了自己的人,從此不洗澡、不修臉,不打掃居家環境,萬事都隨便,因為作什麼都沒用。公寓任其老舊,同棟住戶不會像其他城市集體出錢翻新大樓,因為沒人想投資,大家都覺得很窮。就算貧窮,也能打掃。公共區域卻任其骯髒,因為日子辛苦,實在顧不上自己生活以外。房價卻一直飆高,因為很多人把爛房子當彩券,願賭臨時的幸運,不賭穩定的將來。
台灣的國際廣告,不是宣揚經貿、展示古蹟,不是炫耀風景,而是剪接無數台灣人臉孔,然後說「Taiwan, Touch Your Heart」(這裡文法是祈使句,因此不能解釋為「台灣觸動你的心」,而是「台灣,請你觸動你的心」。)我們的賣點是「人」,彷彿對自家社會優點毫無信心,認為除了個體的友誼,實在沒有其他亮點可以提供給別人,像是歷史遺產、美麗街景或是都會活力。
我們請求別人不要為我們的外貌所惑,要看穿那些(我們很少費心投資的)表象,知道我們「其實很精緻」,因為我們都是「好人」,用「文化」招待客人。種種訊息都在要求別人跨越屏障去理解我們,雖然我們的城市會歧視外勞跟新移民,冬夜想用水柱驅趕遊民;然而,即便中產性格如此深重,卻不扎根投資孩子的未來。我們想要「野蠻的驕傲」,又不甘願過著有尊嚴的貧窮生活。我們要國際社會傾聽,結果電視鮮有國際新聞,也不關心全球議題。
我們耽溺創傷,表達不滿,卻無人想要治癒這個社會。人人爭當受害者,結果就是一個無人願意負責的社會。燃起批判的火炬,是為照亮黑暗角落,正視社會現實,所以可以動手整理,不是為了交相指責,爭奪資源。
該捲起袖子了。該由人情潛規邁向公平原則,該是投資台灣的時候了。(作者為作家)
【2012/01/10 聯合報】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不干涉不心疼 家長的智慧
【聯合報╱李枝桃/國中校長(南投市)】
一個在小鄉鎮任教的同學,提起自己任教的情形,她說起自己唱作俱佳、活潑生動的教學,能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超愛上我的課,只要一聽到我要出差,由別人代課,他們就失望得哇啦哇啦地叫」,她得意得音調都提高了八度。但提到家長,她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她說起家長要她多給孩子考試,但別給作業,「因為孩子要補習,沒時間做功課」。
「一天到晚考試,不怕孩子考笨?一天到晚補習,不怕孩子累死嗎?」她感慨父母都希望孩子聰穎乖巧、多才多藝,把孩子的表現,當成家長的驕傲或羞辱,讓孩子的學習變成負擔,讓孩子因成績而有壓力;家長為求孩子有好成績讓自己驕傲,不只希望老師多考試,還在課後把孩子往才藝班、補習班送…,她說得氣憤填膺,也覺得現在的孩子好可憐!
我告訴她,其實也有家長感受到孩子的壓力,不但不會施壓,反而要求不要出太多功課、不要考太難,要讓孩子快樂學習,甚至是多元的學習。
我提到,日昨觀看南投縣室外管樂比賽,遇到以前服務學校的家長,她指著在場上比賽孩子給我看,我驚訝地說:「天吶!你兒子學跳舞、玩橋牌、打太鼓,又參加管樂隊,國二還要補習,他不會累壞了嗎?」她笑著說起,兒子在小五時與同學組隊參加橋牌賽,每天練到凌晨,越級參加高中組獲得第二名,當時頒獎人張忠謀先生還驚訝不已呢!
「校長,只要孩子喜歡的,願意學的,他就不怕累,我們不需要太干涉、也不要心疼而阻止,更不需要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我只提供引導,但絕不會對他說:都是為你好,我要他知道,什麼對自己才是好的,他的學習才能『有感』『無壓』」,她巧妙地運用選舉術語形容及開明的態度,讓我豎起了大拇指。
當天她的孩子獲得了特優,曬成小麥顏色肌膚的孩子與夥伴,在場中央歡呼尖叫,我和她也不約而同幫孩子歡呼尖叫。
我還提到今年畢業的一名學生,前二年玩得兇,到國三想好好讀書了,所以考前一個月,他說每晚晚自習回家後,還繼續讀到凌晨一、二點,我說這樣太累該好好休息,他笑著說一點都不累,看著成績從PR個位數進步到二位數,他愈讀愈起勁,完全不嫌累。他開玩笑地說:「只有我媽媽和你在為我喊累,我完全不累」。前些時候就讀高職的他,回來告訴我段考有幾科考了滿分,「我想去補習,將來一定要考上國立科技大學」,國中不補習的他,竟為自己規劃要補習,我既詫異又驚喜地為他祝福。
想想,我們做家長的,的確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孩子設想,擔憂孩子輸在起跑點,就為他安排一長串學習、競賽;擔憂孩子壓力過大,就希望給他一個無壓力的環境,其實都沒錯,都是為孩子好,但都疏忽了以孩子的能力來考慮。能力強的孩子,會像海綿一樣拚命吸收,你若給太少,他便乾枯了;能力稍差的,又像幼苗,輕易不能揠苗助長,在拿捏之中,考驗著師長的智慧。
但不論給多給少,或許就學學那位有智慧的家長:不干涉不心疼,只要引導及支持,最重要的,還是不要灌入大人的比較與情緒,大人的怒罵、期許、過度誇讚…,逼著孩子向前邁進,或許才是孩子最大的壓力來源吧!
【2011/11/24 聯合報】
一個在小鄉鎮任教的同學,提起自己任教的情形,她說起自己唱作俱佳、活潑生動的教學,能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超愛上我的課,只要一聽到我要出差,由別人代課,他們就失望得哇啦哇啦地叫」,她得意得音調都提高了八度。但提到家長,她的臉色就沉了下來,她說起家長要她多給孩子考試,但別給作業,「因為孩子要補習,沒時間做功課」。
「一天到晚考試,不怕孩子考笨?一天到晚補習,不怕孩子累死嗎?」她感慨父母都希望孩子聰穎乖巧、多才多藝,把孩子的表現,當成家長的驕傲或羞辱,讓孩子的學習變成負擔,讓孩子因成績而有壓力;家長為求孩子有好成績讓自己驕傲,不只希望老師多考試,還在課後把孩子往才藝班、補習班送…,她說得氣憤填膺,也覺得現在的孩子好可憐!
我告訴她,其實也有家長感受到孩子的壓力,不但不會施壓,反而要求不要出太多功課、不要考太難,要讓孩子快樂學習,甚至是多元的學習。
我提到,日昨觀看南投縣室外管樂比賽,遇到以前服務學校的家長,她指著在場上比賽孩子給我看,我驚訝地說:「天吶!你兒子學跳舞、玩橋牌、打太鼓,又參加管樂隊,國二還要補習,他不會累壞了嗎?」她笑著說起,兒子在小五時與同學組隊參加橋牌賽,每天練到凌晨,越級參加高中組獲得第二名,當時頒獎人張忠謀先生還驚訝不已呢!
「校長,只要孩子喜歡的,願意學的,他就不怕累,我們不需要太干涉、也不要心疼而阻止,更不需要以自己的想法來要求,我只提供引導,但絕不會對他說:都是為你好,我要他知道,什麼對自己才是好的,他的學習才能『有感』『無壓』」,她巧妙地運用選舉術語形容及開明的態度,讓我豎起了大拇指。
當天她的孩子獲得了特優,曬成小麥顏色肌膚的孩子與夥伴,在場中央歡呼尖叫,我和她也不約而同幫孩子歡呼尖叫。
我還提到今年畢業的一名學生,前二年玩得兇,到國三想好好讀書了,所以考前一個月,他說每晚晚自習回家後,還繼續讀到凌晨一、二點,我說這樣太累該好好休息,他笑著說一點都不累,看著成績從PR個位數進步到二位數,他愈讀愈起勁,完全不嫌累。他開玩笑地說:「只有我媽媽和你在為我喊累,我完全不累」。前些時候就讀高職的他,回來告訴我段考有幾科考了滿分,「我想去補習,將來一定要考上國立科技大學」,國中不補習的他,竟為自己規劃要補習,我既詫異又驚喜地為他祝福。
想想,我們做家長的,的確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孩子設想,擔憂孩子輸在起跑點,就為他安排一長串學習、競賽;擔憂孩子壓力過大,就希望給他一個無壓力的環境,其實都沒錯,都是為孩子好,但都疏忽了以孩子的能力來考慮。能力強的孩子,會像海綿一樣拚命吸收,你若給太少,他便乾枯了;能力稍差的,又像幼苗,輕易不能揠苗助長,在拿捏之中,考驗著師長的智慧。
但不論給多給少,或許就學學那位有智慧的家長:不干涉不心疼,只要引導及支持,最重要的,還是不要灌入大人的比較與情緒,大人的怒罵、期許、過度誇讚…,逼著孩子向前邁進,或許才是孩子最大的壓力來源吧!
【2011/11/24 聯合報】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與其長憂九十九 家長不如學放手
撰文:沈帥青
欄名:港是港非
過分介入子女生活的家長,被冠以「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名字,皆因這類實例近年屢見不鮮,如有學校近日辦小一級旅行,學生到郊外度假營玩一天,結果一大群家長擔心子女遭蚊咬、怕廁所髒,策劃聯袂偷偷入營,旁觀子女。家長的過度保護和介入,反而會窒礙子女獨立,放手讓孩子跌讓子孩子痛,孩子才會長大。
小一生旅行 父母擬聯袂偷看
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的行徑不是「怪獸家長」,但從學校、教師口中,便會見到「緊張大師」大有人在。其實,過分保護子女的事,由初小學生直至大學生皆有,例如有母親會偷偷跑到學校為孩子餵藥;又例如有內地父母陪同孩子到香港升大學,怕孩子不適應,一同參加大學迎新營等(見表)。
以今次小學生參加學校旅行為例,一群中產家家長,因學校近日搞小一級旅行而大為緊張,家長們策劃一同去偷看觀察子女,因為擔心子女去郊外度假營玩,會不懂去廁所、怕子女被蚊咬、憂慮子女跌倒會痛。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對子女、甚至對學校的不信任,既擔心子女無法自理,又憂慮學校不盡責任,父愛、母愛心態作崇下,寧願親自出馬。有人認為屬人之常情,但亦有人認為已達病態,需要輔導。
家長緊張子女成長,不獨是香港家長獨有,如台灣有親子雜誌,也歸納出10類怪獸家長的行徑。
替孩子做決定 扼殺學習機會
有外國新聞網站就把家長過分介入、直至孩子20多歲仍不放手的行為,形容是駕駛艙式育兒法(Cockpit Parenting),即是家長像永遠坐在副駕駛座,指點孩子,無形中窒礙孩子獨立,專家在網站並且給這些家長列舉出「狠心」建議,例如要求家長停止幫助子女、成年子女須財政獨立等(見表)。
父母過分緊張,過分介入生活,反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1. 過分依賴
既然事事有父母在旁,有人作主,子女又何須費心神?日後無人可依賴時,方感徬徨無助。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就指出,父母每一次替子女做出決定,便是扼殺子女學習的機會,只會對子女有害,她認為家長一方面責罵子女六神無主,一方面為他們自行作主,是不公道。
美國Keene State學院心理學家Neil Montgomery就曾研究300名大學新生,當中1成學生在「直升機家庭」(父母像直升機般監察子女)中成長,研究發現,相較一般學生,他們性格較為依賴及神經質。
2. 冒險精神減
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在家長處處觀察下的孩子,自然不願意亂動,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曾經到20個公園實地視察,研究園內孩童玩樂的表現,結果發現有家長在旁觀察的孩童,活躍程度相較沒有家長監察的孩童,明顯降低。
明珠雖矜貴 惟玉不琢不成器
3. 自理能力減
洗澡、綁鞋帶都可以有爸爸媽媽代勞,孩子還要學習自己去做嗎?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稱,這類家長不只是過度保護子女,是過度控制子女,他形容家長育兒猶如帶孩子過馬路,須在適當時間放手。
現今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在60、70年代出生,童年時自行返放學,家姐照顧弟弟、弟弟照顧妹妹,閒時與屋邨小孩踢波、通山跑,何解長大後,反而處處規限子女?這相信是社會轉變,經濟環境改善,家庭大多只得1、2個小朋友,粒粒是掌上明珠,孩子痛、家長更痛,但正如《三字經》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各位家長,是時候想想放手了!
欄名:港是港非
過分介入子女生活的家長,被冠以「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名字,皆因這類實例近年屢見不鮮,如有學校近日辦小一級旅行,學生到郊外度假營玩一天,結果一大群家長擔心子女遭蚊咬、怕廁所髒,策劃聯袂偷偷入營,旁觀子女。家長的過度保護和介入,反而會窒礙子女獨立,放手讓孩子跌讓子孩子痛,孩子才會長大。
小一生旅行 父母擬聯袂偷看
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的行徑不是「怪獸家長」,但從學校、教師口中,便會見到「緊張大師」大有人在。其實,過分保護子女的事,由初小學生直至大學生皆有,例如有母親會偷偷跑到學校為孩子餵藥;又例如有內地父母陪同孩子到香港升大學,怕孩子不適應,一同參加大學迎新營等(見表)。
以今次小學生參加學校旅行為例,一群中產家家長,因學校近日搞小一級旅行而大為緊張,家長們策劃一同去偷看觀察子女,因為擔心子女去郊外度假營玩,會不懂去廁所、怕子女被蚊咬、憂慮子女跌倒會痛。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對子女、甚至對學校的不信任,既擔心子女無法自理,又憂慮學校不盡責任,父愛、母愛心態作崇下,寧願親自出馬。有人認為屬人之常情,但亦有人認為已達病態,需要輔導。
家長緊張子女成長,不獨是香港家長獨有,如台灣有親子雜誌,也歸納出10類怪獸家長的行徑。
替孩子做決定 扼殺學習機會
有外國新聞網站就把家長過分介入、直至孩子20多歲仍不放手的行為,形容是駕駛艙式育兒法(Cockpit Parenting),即是家長像永遠坐在副駕駛座,指點孩子,無形中窒礙孩子獨立,專家在網站並且給這些家長列舉出「狠心」建議,例如要求家長停止幫助子女、成年子女須財政獨立等(見表)。
父母過分緊張,過分介入生活,反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1. 過分依賴
既然事事有父母在旁,有人作主,子女又何須費心神?日後無人可依賴時,方感徬徨無助。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就指出,父母每一次替子女做出決定,便是扼殺子女學習的機會,只會對子女有害,她認為家長一方面責罵子女六神無主,一方面為他們自行作主,是不公道。
美國Keene State學院心理學家Neil Montgomery就曾研究300名大學新生,當中1成學生在「直升機家庭」(父母像直升機般監察子女)中成長,研究發現,相較一般學生,他們性格較為依賴及神經質。
2. 冒險精神減
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在家長處處觀察下的孩子,自然不願意亂動,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曾經到20個公園實地視察,研究園內孩童玩樂的表現,結果發現有家長在旁觀察的孩童,活躍程度相較沒有家長監察的孩童,明顯降低。
明珠雖矜貴 惟玉不琢不成器
3. 自理能力減
洗澡、綁鞋帶都可以有爸爸媽媽代勞,孩子還要學習自己去做嗎?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稱,這類家長不只是過度保護子女,是過度控制子女,他形容家長育兒猶如帶孩子過馬路,須在適當時間放手。
現今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在60、70年代出生,童年時自行返放學,家姐照顧弟弟、弟弟照顧妹妹,閒時與屋邨小孩踢波、通山跑,何解長大後,反而處處規限子女?這相信是社會轉變,經濟環境改善,家庭大多只得1、2個小朋友,粒粒是掌上明珠,孩子痛、家長更痛,但正如《三字經》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各位家長,是時候想想放手了!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學者研究:每天跳繩30分鐘 孩子長高腦力好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台灣學者找到了學童長高的處方!陽明大學副教授劉影梅針對宜蘭縣四鄉鎮逾千位小四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跳繩三十分鐘,連續跳二十周,就能比對照組同齡生多長高一點五公分;這項研究將在本月底於香港舉行的全球健康與公眾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
劉影梅說,每天跳繩三十分鐘不只能長高,實驗採用陽明大學教授郭博昭研發的心率頻譜計進行前、後測,發現跳繩還能讓學童有較佳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能力,「不只長高,還可能變聰明、學習表現更好。」劉影梅說,體力加腦力就等於競爭力,如果全台都能推行跳繩,定能「強國強身」。
教育部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宜蘭縣小一學童的身高、體重都排名全台倒數第二,國小生的平均身高低於全國一公分,劉影梅因此針對宜蘭南澳、壯圍、五結、宜蘭市四鄉鎮共廿七校、一一七三名小四學童進行實驗,發現持續跳繩,就能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劉影梅指導碩士生楊雅嵐在宜蘭縣公館、光復國小等校的實驗顯示,跳繩的四年級學童從去年九月的平均一三七點一公分,長到今年一月的一三九點九公分,比沒跳繩的對照組多長一點五公分,且女生的長高效果比男生更明顯。
她強調,只要是戶外的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都有助於長高;選擇跳繩則因易於普及,最便宜的跳繩一條只要十元,且即使下雨,也可在室內跳。
但劉影梅也提醒學生及家長,最好進行中強度的跳躍,以跳繩為例,一分鐘跳六十至一百下即可;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如跳司令台,則可能破壞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劉影梅建議,每天跳繩三十分鐘,可分成十次循環,每個循環跳一分半鐘,休息一分半鐘,且不要急跳急停,要停時可慢跳、或改為步行。學童可利用在校的早自習、課間及課後,或回家後的時間,分次把十個循環跳完。
【2011/10/17 聯合報】
台灣學者找到了學童長高的處方!陽明大學副教授劉影梅針對宜蘭縣四鄉鎮逾千位小四學童進行研究,發現只要每天跳繩三十分鐘,連續跳二十周,就能比對照組同齡生多長高一點五公分;這項研究將在本月底於香港舉行的全球健康與公眾健康教育國際研討會中發表。
劉影梅說,每天跳繩三十分鐘不只能長高,實驗採用陽明大學教授郭博昭研發的心率頻譜計進行前、後測,發現跳繩還能讓學童有較佳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即自律神經)控制能力,「不只長高,還可能變聰明、學習表現更好。」劉影梅說,體力加腦力就等於競爭力,如果全台都能推行跳繩,定能「強國強身」。
教育部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宜蘭縣小一學童的身高、體重都排名全台倒數第二,國小生的平均身高低於全國一公分,劉影梅因此針對宜蘭南澳、壯圍、五結、宜蘭市四鄉鎮共廿七校、一一七三名小四學童進行實驗,發現持續跳繩,就能比不跳繩的學童長得高。
劉影梅指導碩士生楊雅嵐在宜蘭縣公館、光復國小等校的實驗顯示,跳繩的四年級學童從去年九月的平均一三七點一公分,長到今年一月的一三九點九公分,比沒跳繩的對照組多長一點五公分,且女生的長高效果比男生更明顯。
她強調,只要是戶外的跳躍運動,如追趕跑跳,都有助於長高;選擇跳繩則因易於普及,最便宜的跳繩一條只要十元,且即使下雨,也可在室內跳。
但劉影梅也提醒學生及家長,最好進行中強度的跳躍,以跳繩為例,一分鐘跳六十至一百下即可;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如跳司令台,則可能破壞生長板,反而長不高。
劉影梅建議,每天跳繩三十分鐘,可分成十次循環,每個循環跳一分半鐘,休息一分半鐘,且不要急跳急停,要停時可慢跳、或改為步行。學童可利用在校的早自習、課間及課後,或回家後的時間,分次把十個循環跳完。
【2011/10/17 聯合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