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沈帥青
欄名:港是港非
過分介入子女生活的家長,被冠以「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名字,皆因這類實例近年屢見不鮮,如有學校近日辦小一級旅行,學生到郊外度假營玩一天,結果一大群家長擔心子女遭蚊咬、怕廁所髒,策劃聯袂偷偷入營,旁觀子女。家長的過度保護和介入,反而會窒礙子女獨立,放手讓孩子跌讓子孩子痛,孩子才會長大。
小一生旅行 父母擬聯袂偷看
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的行徑不是「怪獸家長」,但從學校、教師口中,便會見到「緊張大師」大有人在。其實,過分保護子女的事,由初小學生直至大學生皆有,例如有母親會偷偷跑到學校為孩子餵藥;又例如有內地父母陪同孩子到香港升大學,怕孩子不適應,一同參加大學迎新營等(見表)。
以今次小學生參加學校旅行為例,一群中產家家長,因學校近日搞小一級旅行而大為緊張,家長們策劃一同去偷看觀察子女,因為擔心子女去郊外度假營玩,會不懂去廁所、怕子女被蚊咬、憂慮子女跌倒會痛。事件背後隱藏的,是對子女、甚至對學校的不信任,既擔心子女無法自理,又憂慮學校不盡責任,父愛、母愛心態作崇下,寧願親自出馬。有人認為屬人之常情,但亦有人認為已達病態,需要輔導。
家長緊張子女成長,不獨是香港家長獨有,如台灣有親子雜誌,也歸納出10類怪獸家長的行徑。
替孩子做決定 扼殺學習機會
有外國新聞網站就把家長過分介入、直至孩子20多歲仍不放手的行為,形容是駕駛艙式育兒法(Cockpit Parenting),即是家長像永遠坐在副駕駛座,指點孩子,無形中窒礙孩子獨立,專家在網站並且給這些家長列舉出「狠心」建議,例如要求家長停止幫助子女、成年子女須財政獨立等(見表)。
父母過分緊張,過分介入生活,反而對孩子有不良影響︰
1. 過分依賴
既然事事有父母在旁,有人作主,子女又何須費心神?日後無人可依賴時,方感徬徨無助。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就指出,父母每一次替子女做出決定,便是扼殺子女學習的機會,只會對子女有害,她認為家長一方面責罵子女六神無主,一方面為他們自行作主,是不公道。
美國Keene State學院心理學家Neil Montgomery就曾研究300名大學新生,當中1成學生在「直升機家庭」(父母像直升機般監察子女)中成長,研究發現,相較一般學生,他們性格較為依賴及神經質。
2. 冒險精神減
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在家長處處觀察下的孩子,自然不願意亂動,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曾經到20個公園實地視察,研究園內孩童玩樂的表現,結果發現有家長在旁觀察的孩童,活躍程度相較沒有家長監察的孩童,明顯降低。
明珠雖矜貴 惟玉不琢不成器
3. 自理能力減
洗澡、綁鞋帶都可以有爸爸媽媽代勞,孩子還要學習自己去做嗎?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稱,這類家長不只是過度保護子女,是過度控制子女,他形容家長育兒猶如帶孩子過馬路,須在適當時間放手。
現今中小學生的家長,大多在60、70年代出生,童年時自行返放學,家姐照顧弟弟、弟弟照顧妹妹,閒時與屋邨小孩踢波、通山跑,何解長大後,反而處處規限子女?這相信是社會轉變,經濟環境改善,家庭大多只得1、2個小朋友,粒粒是掌上明珠,孩子痛、家長更痛,但正如《三字經》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各位家長,是時候想想放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