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洪蘭:教養孩子 爸爸不該缺席

天下雜誌  2010/06/24 15:33 文/洪 蘭

台灣人口急劇下降,低到大家都感受到這個危機,但是應該還沒有到內政部高官所說「台灣應該接受未婚生子的觀念,可以提高生育率」的地步,因為教養孩子成人不容易。

春秋時,晉國的屠岸賈殺趙盾全家,公主莊姬逃了出來,發生「搜孤救孤」的事件,公孫杵臼問程嬰,「教養孤兒長大艱難,還是出首孤兒艱難?」程嬰說,「當然是教養孤兒艱難。」公孫說,「老朽已年邁,無法擔當這個重任。」於是程嬰去出首公孫杵臼,公孫死,程嬰把趙氏孤兒扶養成人。在三千年前教養孩子成人就已經不容易了,遑論現在這麼複雜的社會。

教養的艱難是很多人不生孩子的原因之一,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做父親對男生也有好處,它改變父親的大腦,使大腦神經連接得更綿密。研究者在鹿鼠(deer mice)的大腦中發現,做父親的公鼠,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迴細胞增多,大腦中對催產素(Oxytocin)和血管壓縮素(Vasopressin)的感受體也增多;絨猴(Marmoset)當父親時,負責計劃、策略和情緒控制的前額葉神經元連接的密度變密,長出新的Vasopressin感受體,增加新爸爸的認知能力,使新手父親覓食時更有收穫。

就人類來說,新手父親身體中激乳素(prolactin)這個荷爾蒙的濃度上升,睪固酮下降;大自然使家中有新生嬰兒的爸爸睪固酮下降1/3,減少父親的攻擊性,使他參與幼兒的照顧。

研究者還發現,當母親抱起8週大的嬰兒時,他的心跳和呼吸會減低,孩子會安靜下來;但是當爸爸抱起嬰兒時,孩子的心跳和呼吸不降反升,顯示嬰兒興奮起來,期待爸爸跟他玩遊戲。父親比較會跟嬰兒說有關運動、汽車等母親不常用的詞彙,因為男生喜歡的東西跟女生不同。人喜歡談論自己有興趣的東西,所以父親的詞彙大小會影響孩子3歲時的語言發展,而母親的不會,因為母親常用的都是平常照顧孩子的語句:肚肚餓了嗎?要尿尿了嗎?馬利蘭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低收入家庭的父親因為忙於生計,不太了解孩子的作息,比較會用who、what、where和why去問小孩,這促使孩子用比較長的句子去回答,而複雜的文法和詞彙對孩子語言的發展有幫助。

父親常不了解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所以會想逃避責任。09年一份調查了4109個家庭的報告發現,孩子9個月大時,如果父母都比較少唸書給孩子聽,父親不唸書給孩子聽對孩子以後語言發展的影響卻遠大於母親的不唸,使孩子在2歲時語言表達的能力落後,因為父親與母親給予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研究也發現愈早讓父親參與照顧嬰兒,他將來愈會是個好爸爸。

我們不贊成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把責任丟給社會,所以不能鼓勵未婚生子。我們要讓父親看到他對孩子的影響力,從而在一個生命開始時,有更深的思考。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光著小腳丫帶給寶寶的好處

光著腳丫子玩耍,是許多孩子的“嗜好”,可父母卻不讓,理由很多,也很有道理:不衛生、怕孩子踩到尖銳的東西、怕孩子的腳受冷而生病。

其實,孩子赤腳玩耍不僅是出於好奇,更是一種鍛煉。在日本,“赤腳”已成為一門正式課程,登上了國立學校的大雅之堂。如著名的愛知大學附屬幼兒園不惜耗資700多萬日元,將院內的水泥地面撬開搬走,換上沙土,以便讓孩子們在沙地上盡情地玩耍。

日本為何要為孩子打赤腳大開綠燈呢?因為赤腳訓練可為孩子生理和智力的發育帶來莫大的好處。

1、益智

赤腳鍛煉的最大貢獻在於能健腦益智,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腳是由骨骼、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組織組成的運動器官。雙腳共有66個穴位,不少穴位與內臟器官特別是大腦都有連接神經反應點,醫學上稱為足反射區。孩子經常赤腳活動,可刺激並興奮密佈於足底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中樞神經的反饋作用,發揮調節包括大腦在內的器官功能,從而提高大腦思維的靈敏度和記憶力。由此,科學家提出了“要使腦袋靈,每天走萬步”的觀點。

2、健身

孩子新陳代謝旺盛,腳部皮膚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十分豐富。如果整天穿著鞋子,會使孩子感到很不舒服。孩子活潑好動,腳汗分泌多,而潮濕的鞋子易生長、繁殖病菌,可能導致孩子腳部軟組織發生炎症。赤腳鍛煉恰恰避免了鞋襪的這些弊病,不同程度地避免了足癬、雞眼和足部軟組織炎症等腳病的發生。

同時,讓孩子細嫩的足底直接與泥土、砂石接觸,不僅有益於足底皮膚的發育、提高足底肌肉和韌帶的力量,更有助於足弓的形成,避免或減少扁平足的發生,無異於腳的健美操。同時,赤腳運動對腳趾、腳掌心等部位也是一種良好的穴位按摩,能起到“健脾益胃消積、強心安神定志、補腎強骨明目、補髓益腦聰耳”等作用,對於小兒的遺尿、腹瀉、便秘、疳積等治療都有獨特的效果。

由此看來,經常讓孩子赤腳玩耍,確實是一種“寓健康於娛樂”的有益活動。

赤腳鍛煉的方法應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

1歲-1歲半的寶寶適合於在床上訓練;

1歲半以後可用布袋裝滿光滑的鵝卵石,扶著孩子在上面赤腳踏步;

3歲後,可帶孩子在室內地板上行走;

5歲時,可帶他到乾淨的草地、沙地上赤腳行走。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睡眠不足 孩子變古怪

華爾街日報  2010年06月10日

睡眠不足的孩子容易性情古怪、性格暴躁或缺乏注意力。但它是否有可能會使小學生更加抑鬱﹐甚至行為不端?

專家近期對睡眠剝奪的高昂成本發出一系列警告﹐其中對140名小學生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存在上述可能性。在這些三至五年級的學生中﹐更具攻擊性、出現犯罪傾向、缺乏自尊、患抑鬱和焦慮的機率更高均與睡眠較差有關。最新一期的《兒童發展》期刊(Child Development)刊登了這篇研究成果。

研究顯示﹐當睡眠受影響時﹐所有參與研究的孩子均傾向於出現更多的情感和行為問題。但處於壓力之下的孩子﹐如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受其影響最大。相比之下﹐貧困的孩子如睡眠充足﹐他們的舉止很可能接近正常範圍。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的沙伊赫(Mona El-Sheikh)負責這項研究工作。研究中界定的睡眠問題包括睡眠時間不足、煩躁、頻繁醒來以及睡眠時間不規律。研究手段包括在孩子手腕上佩戴監測器、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和對孩子進行訪問。對孩子的跟蹤調查期限為兩年。

在稍大一些的孩子身上也發現睡眠對其情感有類似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認為﹐當十幾歲的孩子缺乏睡眠時﹐其患抑鬱症的機率增加24%﹐有自殺想法的機率高出20%。這項研究還不同尋常地發現睡眠不足會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映﹐有可能實質性地導致憂鬱及出現自殺的念頭﹐而不僅僅是抑鬱的另一種表現。

睡眠不足對學業也有影響。我們以前曾公佈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睡眠充足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另有研究表示﹐睡眠不足可能影響幼兒的大腦發育。

正如我們以前所述﹐當父母雙方白天回家較晚時﹐要確保孩子按建議的時間睡覺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而且需要時間在床前安頓下來。有時﹐父母不到晚上6:00回不了家﹐要讓年幼的孩子在七、八點鐘上床睡覺是不可能的。

讀者們﹐你的孩子睡眠不足時是否有更多的行為問題?他們的情緒是否不穩定?在種種壓力之下﹐你是如何找到時間讓你的孩子睡足覺的?在每周的工作日中﹐要讓你的孩子早早上床睡覺﹐你有何好的建議?

Sue Shellenba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