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10點是家長教育孩子過程容易做錯的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如果不對這些行為加以避免,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專案,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裏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為輕浮
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于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注地聽孩子講話,沒有盡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
4.破壞性批評孩子
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資訊:「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裏,形成負面的心錨。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於壓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駡。
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
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女兒)!」
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駡:「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長採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
試想,有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夠忍受另一個成年人近乎淩辱的對待?而孩子的弱小決定他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而成年人卻不斷以愛的名義在固執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強行約束孩子、傷害孩子。全然不顧成年人的規則和孩子世界的規則是不同的,不顧孩子的行為背後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親手培植了孩子的無禮和傲慢,然後再向全世界埋怨:「這個孩子他怎麼能這樣……」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覺裏,自己未被尊重是因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來張狂自負的孩子,內心卻並非看起來那麼對自己滿意,他的行為表現只是在以對自己的感覺來對待別人。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請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領導、同事、朋友一樣尊重你的孩子。所以,大家在教育過程中要絕對避免當眾批評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對一個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對人尊嚴無情的挑戰。當家長怕孩子撒謊,對孩子的話進行挑剔、進行判斷、進行質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兩性感情的認識能力上,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一定沒有能力分辨純真的情感和骯髒的情感。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對性和與之相關的各種事物的感覺,與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性傾向的情況,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強化造成的不良影響。
7.拿別的孩子比較
這裏說的比較是指家長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較。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比較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家長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他是有價值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我們家長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
8.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
很多家長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要知道,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傷害。到現在,還有家長固執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體罰可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孩子因為在物質上要依賴成年人,所以他無法與成年人對抗,但這決不意味孩子就會依從成年人的意志。作為成年人,你可以用體罰和責駡的強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去瞭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簡單加以判斷,孩子不過懾于你的強大壓力,心中並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味的懲罰打罵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裏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
9.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獨立的主體,他不是你的高級玩具,家長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如果因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給者,所以你獲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力,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的話,你就是奴隸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隸!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尊嚴,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
10.有條件的愛
一個人有條件地付出愛,就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最直接的惡果是,將導致孩子終生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有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而是把對孩子的愛跟孩子的行為連在一起。在生活中,這是太常見的場景:
「你這學期當上三好學生,我就給你買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帶你去旅遊。」
「好好寫作業,我就買好吃的給你!」
「如果這次考試不及格,你就不用回來了!」
家長做出愛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須作出相應的行為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孩子從小認識到「愛是可計算的,可以交換的」。所以他不會無條件地付出真愛。因為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成年以後他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情愛關係,這就決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將在環境中被別人鄙視,最後淪落成小市民式的勢利小人,終生在社會底層徘徊。所以,請執握「愛」的權杖的家長大人們,不要濫施你們權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對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愛,將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小孩崇拜金錢 何錯之有?
2010-10-12 中國時報 【林國卿】
小四課本的造句例句出現了購買名牌車、參觀豪宅,引起強烈批判,說是給小孩錯誤的崇拜金錢觀念。
換名牌車會容光煥發嗎?這是事實。參觀豪宅是事實嗎?當今社會,處處宣揚豪宅,小學生有機會去參觀,這也是事實。既然是事實,為什麼造句例句(不是課文)不可這樣寫?哦,原來是事實之外,要批判事實,也就是要告訴小孩,大人追求的目標是虛華的錯誤。
這可不容易,我們已經無法否認當前整個社會最大目標是在追逐金錢。逾時加班、阪急排長龍,是這兩天的新聞,一個是辛苦賺錢,一個是拚命花錢。最容易教壞小孩崇拜金錢並不是造句例句,而是家庭教育。你去大賣場、去百貨公司走走,有多少大人帶著小孩瘋狂採購?小孩不會覺得「有錢真好」?
這個社會早就是告訴小孩有錢真好了,二三造句也添不了幾分顏色。問題是,我看不到有誰好好寫一篇「沒錢也很好」的好文章,可被選為國文教材?
對岸漢語著名學者王力主編一套《古代漢語》,一九六二年出版以來,兩岸學古漢語學生幾乎人手一套。直到二○○六年,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了另一套《古代漢語》,大有適應時代新形勢,想取代前一套教材的抱負。兩套書最大的不同,在第一單元就讀得到了。
前一套第一單元十篇選文,都是《春秋左傳》,年輕學生入門,就碰到高門檻。而後一套第一單元也是十篇,也都選自名著,有《列子》、《晏子春秋》、《山海經》、《內經》、《新語》、《說苑》、《新序》等等,其中第十篇最有意思,是西晉魯褒的單篇著作《錢神論》。今天我們說錢是「孔方兄」就是來自此篇,魯褒說:「(錢)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
說錢是「神寶」,魯褒錯了嗎?他說的是事實,所以沒錯,而是整個社會錯了。魯褒當然不是歌頌金錢萬能,這是反諷文章。當時官吏腐敗、貪鄙之風盛行,金錢足可通神。窮困潦倒的魯褒看不下去了,以對話方式,寫出金錢的種種通神功用,這些功用,看得人心驚膽跳,看得出金錢雖好,卻是一切政治腐敗與社會犯罪的源頭,足可讓人深省。
在當前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裡,批判這種國文造句不當,也是一種理想的堅持,是不向社會妥協的脾氣,實屬難得,此其一。其二,小孩看不懂反諷文,不告訴他錢神道理,也算合理。但是,整個社會反其道而行,就讓人覺得這種批判之無力與無效。
當整個社會瀰漫著錢神論時,我們也必須讓小孩或年輕人提早去面對金錢觀念了,錢怎麼來,怎麼去,為何不講?整天只帶著小孩「瞎拼」,消費社會的誘惑無日不在,小孩會相信買名牌不快樂嗎?批判國文造句,應該只是個開頭,如今更應該面對的是這個時代價值與家庭價值。小孩長大了(也不用多大),終究要見到金錢通神的殘酷事實,到時候,大人們能再遮掩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西晉,魯褒,《錢神論》
有司空之子。 富貴不齒。 盛服而遊京邑。 駐駕乎市裡,顧見綦毋先生。 班白而徒行。 公子曰。 嘻。 子年已長矣。 徒行空手。 將何之乎。 先生曰。 欲之貴人。 公子曰學詩乎。 曰。 學矣。 曰。 學禮乎。 曰。 學矣。 學易乎。 曰。 學矣。 公子曰。 詩不云乎。 幣帛筐篚。 以將其厚意。 然後忠臣嘉賓。 得盡其心。 禮不云乎。 男贄玉帛禽鳥。 女贄榛栗棗修。 易不云乎。 隨時之義大矣哉。 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 豈隨世哉。 雖曰已學。 吾必謂之未也。 先生曰。 吾將以清談為筐篚。 以機神為幣帛。 所謂禮云禮云。 玉帛雲乎哉者已。 公子拊脾大笑曰。 固哉子之雲也。 既不知古。 又不知今。 當今之急。 何用清談。 時易世變。 古今異俗。 富者榮貴。 貧者賤辱。 而子尚質。 而子守實。 無異於遺劍刻舡。 膠柱調瑟。 貧不離於身名。 譽不出乎家室。 固其宜也。 昔神農氏沒。 黃帝堯舜。 教民農桑。 以幣帛為本。 上智先學變通之。 乃掘銅山。 俯視仰觀。 鑄而為錢。 故使內方像地。 外員像天。 錢之為體。 有乾有坤。 其積如山。 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 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 不患耗折。 難朽象壽。 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 為世神寶。 親愛如兄。 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 得之則富強。 無翼而飛。 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 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 錢少者居後。 詩云。 哿矣富人。 哀哉煢獨。 豈是之謂乎。 錢之為言泉也。 百姓日用。 其源不匱。 無遠不往。 無深不至。 京邑衣冠。 疲勞講肆。 厭聞清談。 對之睡寐。 見我家兄。 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 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 然後富貴。 由是論之可謂神物。 無位而尊。 無勢而熱。 排朱門。 入紫闥。 錢之所在。 危可使安。 死可使活。 錢之所去。 貴可使賤。 生可使殺。 是故忿諍辯訟。 非錢不勝。 孤弱幽滯。 非錢不拔。 怨仇嫌恨。 非錢不解。 令問笑談。 非錢不發。 諺曰。 錢無耳。 可暗使。 豈虛也哉。 又曰。 有錢可使鬼。 而況於人乎。 子夏雲。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吾以死生無命。 富貴在錢。 何以明之。 錢能轉禍為福。 因敗為成。 危者得安。 死者得生。 性命長短。 相祿貴賤。 皆在乎錢。 天何與焉。 天有所短。 錢有所長。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錢不如天。 達窮開塞。 振貧濟乏。 天不如錢。 若臧武仲之智。 卞莊子之勇。 冉求之藝。 文之以成人矣。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唯孔方兄而已。 夫錢窮者使通達。 富者能使溫暖。 貧者能使勇悍。 故曰。 君無財則士不來。 君無賞則士不往。 諺云。 官無中人。 不如歸田。 雖有中人。 而無家兄。 何異無足而欲行。 無翼而欲翔。 使才如顏子。 容如子張。 空手掉臂。 何所希望。 不如早歸。 廣修農商。 舟車上下。 役使孔方。 凡百君子。 同塵和光。 上交下接。 名譽益彰。
版本二: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 內則其方,外則其圓。 其積如山,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不患耗折,唯折象壽,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為世神寶。 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 君長者豐衍而有馀,臣僕者窮竭而不足。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錢之為泉也,無遠不往,無幽不至。 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然後富貴。 昔呂公欣悅於空版,漢祖克之於贏二,方君解布裳而被錦繡,相如乘高蓋而解犢鼻,官尊名顯,皆錢所致。 空版至虛,而況有實;贏二雖少,以致親密:由此論之,謂為神物。 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入紫闥。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終始。 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輳,門常如市。 諺曰:“錢無耳,可暗使。”又曰:“有錢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故曰:軍無財,幹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仕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行。
白話譯文:
錢的形狀,有乾坤之象,裡面方,外面圓,把他堆起來就像山一樣,一旦流通就像水一樣。 它有時動有時靜,有時通行,有時被人收藏,方便了買賣交易,而它自己卻不怕有所損耗。 長期使用,不乏來源。 所以能夠生命長久,被社會上的人看作寶貝,對它的感情猶如兄長,所以把它叫作“孔方”兄,失去它就貧窮孤弱,得到它就富碩昌盛。 它沒有羽翼而能飛,沒有腿腳而能走,它能夠讓生活窘迫的人露出笑容,讓處境困難的人開口說話。 錢多的人處處向前,錢少的人裹足退後。 向前的人成了官長,退後的人成了奴僕。 官長們越來越富,奴僕們越來越窮。
錢即是泉,再遠的地方也能去,再深的地方也能到。 京城的衣冠人士,疲勞於講壇上,已經討厭再聽那些清淡,聽到它就昏昏欲睡。 但一看見“孔方”兄,沒有人不立即驚醒。 在錢的保佑下,沒有不吉利的事。 有了錢沒有德行而受尊敬,沒有勢力卻炙手可熱,能夠推開官府的大門,進入皇帝的宮殿。 有了它危險可以變為安全,死人可以變活,富貴的人可以使他貧賤,活著的人可以使他死去。 所以官司訴訟沒有錢不能贏,紛亂糾葛沒有錢解不開,冤家仇人沒有錢不會和解,就是有好名聲,沒有錢也傳不開。
洛城中的公子王孫,達官貴人,喜愛“孔方”兄沒有止境。 拉著“孔方”兄的手,緊緊抱著它,不計較它的磨損,也不管它的使用年限,總是那麼多人嚮往它,想要擁有它。 諺語說:“錢沒有耳朵,但它能夠使喚鬼神。”所以有人說軍隊沒錢,招不來兵,打仗沒有賞賜,戰士不會衝鋒向前。 做官的人沒有人推薦,不如乾脆回家種田,即使有人推薦,但沒有錢和沒有翅膀想飛、沒有腿想走沒有兩樣,是根本行不通的。
唐,張說,《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饑寒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白話註解:
張說(667-730),字道濟,河南洛陽人,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擅長文辭。 《錢本草》是他晚年積一生為官所得而寫就。 這篇短文雖只有187字,但它以錢喻藥,針砭時弊,語句精煉,內容新奇,極富辨證哲理。
文章開篇明義,寥寥數字便道出了金錢的表徵和本性:“錢,味甘,性熱,有毒。”多麼準確生動,入骨切髓。 是啊,世間誰沒有嚐到金錢的“甘甜美味”? 可又有誰能知金錢“有毒”呢? 多少人受它傷害,為它喪命! 然它又“偏能駐眼顏,採澤流潤”,且“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得到它時,你會瞳孔放光,歡愉無限,因為它能解人之困厄,救人於水火,並立即見效。 但事物總是辨證的,有福就有禍,有利就有害,錢既“能利邦國”,又可“污賢達,畏清廉”,用在國家建設、為民造福上,就能國泰民安,反之亦然。“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過分貪圖錢財者,最好吐出來均平給社會,否則禍害無窮,社會也不會太平了。“其藥採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錢要取之有道,不能什麼錢都敢要、敢撈、敢貪,不然神靈也不會原諒你。“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錢既要會積攢,又要會使用,非法取之就有牢獄之災,正當獲取不用也可能被盜啊! 如果思想僵化,萎靡懶惰,不會賺,不願掙,那就只有受困窮飢寒的份了。
更妙的是,在說完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之後,張老先生又總結了“道、德、義、禮、仁、信、智”七條駕馭錢的方式:“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這“七術”用白話講,就是“用錢要有度,叫做'道';不把錢看做珍寶,叫做'德';付出的勞動與所獲得的報酬相適應,叫做'義';不貪非分之財,叫做'禮';樂善好施,叫做'仁';交易不違約,叫做'信';不讓錢傷害自己,叫做'智'”。 真可謂儆戒古今的金玉良言啊!
小四課本的造句例句出現了購買名牌車、參觀豪宅,引起強烈批判,說是給小孩錯誤的崇拜金錢觀念。
換名牌車會容光煥發嗎?這是事實。參觀豪宅是事實嗎?當今社會,處處宣揚豪宅,小學生有機會去參觀,這也是事實。既然是事實,為什麼造句例句(不是課文)不可這樣寫?哦,原來是事實之外,要批判事實,也就是要告訴小孩,大人追求的目標是虛華的錯誤。
這可不容易,我們已經無法否認當前整個社會最大目標是在追逐金錢。逾時加班、阪急排長龍,是這兩天的新聞,一個是辛苦賺錢,一個是拚命花錢。最容易教壞小孩崇拜金錢並不是造句例句,而是家庭教育。你去大賣場、去百貨公司走走,有多少大人帶著小孩瘋狂採購?小孩不會覺得「有錢真好」?
這個社會早就是告訴小孩有錢真好了,二三造句也添不了幾分顏色。問題是,我看不到有誰好好寫一篇「沒錢也很好」的好文章,可被選為國文教材?
對岸漢語著名學者王力主編一套《古代漢語》,一九六二年出版以來,兩岸學古漢語學生幾乎人手一套。直到二○○六年,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了另一套《古代漢語》,大有適應時代新形勢,想取代前一套教材的抱負。兩套書最大的不同,在第一單元就讀得到了。
前一套第一單元十篇選文,都是《春秋左傳》,年輕學生入門,就碰到高門檻。而後一套第一單元也是十篇,也都選自名著,有《列子》、《晏子春秋》、《山海經》、《內經》、《新語》、《說苑》、《新序》等等,其中第十篇最有意思,是西晉魯褒的單篇著作《錢神論》。今天我們說錢是「孔方兄」就是來自此篇,魯褒說:「(錢)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
說錢是「神寶」,魯褒錯了嗎?他說的是事實,所以沒錯,而是整個社會錯了。魯褒當然不是歌頌金錢萬能,這是反諷文章。當時官吏腐敗、貪鄙之風盛行,金錢足可通神。窮困潦倒的魯褒看不下去了,以對話方式,寫出金錢的種種通神功用,這些功用,看得人心驚膽跳,看得出金錢雖好,卻是一切政治腐敗與社會犯罪的源頭,足可讓人深省。
在當前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裡,批判這種國文造句不當,也是一種理想的堅持,是不向社會妥協的脾氣,實屬難得,此其一。其二,小孩看不懂反諷文,不告訴他錢神道理,也算合理。但是,整個社會反其道而行,就讓人覺得這種批判之無力與無效。
當整個社會瀰漫著錢神論時,我們也必須讓小孩或年輕人提早去面對金錢觀念了,錢怎麼來,怎麼去,為何不講?整天只帶著小孩「瞎拼」,消費社會的誘惑無日不在,小孩會相信買名牌不快樂嗎?批判國文造句,應該只是個開頭,如今更應該面對的是這個時代價值與家庭價值。小孩長大了(也不用多大),終究要見到金錢通神的殘酷事實,到時候,大人們能再遮掩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西晉,魯褒,《錢神論》
有司空之子。 富貴不齒。 盛服而遊京邑。 駐駕乎市裡,顧見綦毋先生。 班白而徒行。 公子曰。 嘻。 子年已長矣。 徒行空手。 將何之乎。 先生曰。 欲之貴人。 公子曰學詩乎。 曰。 學矣。 曰。 學禮乎。 曰。 學矣。 學易乎。 曰。 學矣。 公子曰。 詩不云乎。 幣帛筐篚。 以將其厚意。 然後忠臣嘉賓。 得盡其心。 禮不云乎。 男贄玉帛禽鳥。 女贄榛栗棗修。 易不云乎。 隨時之義大矣哉。 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 豈隨世哉。 雖曰已學。 吾必謂之未也。 先生曰。 吾將以清談為筐篚。 以機神為幣帛。 所謂禮云禮云。 玉帛雲乎哉者已。 公子拊脾大笑曰。 固哉子之雲也。 既不知古。 又不知今。 當今之急。 何用清談。 時易世變。 古今異俗。 富者榮貴。 貧者賤辱。 而子尚質。 而子守實。 無異於遺劍刻舡。 膠柱調瑟。 貧不離於身名。 譽不出乎家室。 固其宜也。 昔神農氏沒。 黃帝堯舜。 教民農桑。 以幣帛為本。 上智先學變通之。 乃掘銅山。 俯視仰觀。 鑄而為錢。 故使內方像地。 外員像天。 錢之為體。 有乾有坤。 其積如山。 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 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 不患耗折。 難朽象壽。 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 為世神寶。 親愛如兄。 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 得之則富強。 無翼而飛。 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 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 錢少者居後。 詩云。 哿矣富人。 哀哉煢獨。 豈是之謂乎。 錢之為言泉也。 百姓日用。 其源不匱。 無遠不往。 無深不至。 京邑衣冠。 疲勞講肆。 厭聞清談。 對之睡寐。 見我家兄。 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 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 然後富貴。 由是論之可謂神物。 無位而尊。 無勢而熱。 排朱門。 入紫闥。 錢之所在。 危可使安。 死可使活。 錢之所去。 貴可使賤。 生可使殺。 是故忿諍辯訟。 非錢不勝。 孤弱幽滯。 非錢不拔。 怨仇嫌恨。 非錢不解。 令問笑談。 非錢不發。 諺曰。 錢無耳。 可暗使。 豈虛也哉。 又曰。 有錢可使鬼。 而況於人乎。 子夏雲。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吾以死生無命。 富貴在錢。 何以明之。 錢能轉禍為福。 因敗為成。 危者得安。 死者得生。 性命長短。 相祿貴賤。 皆在乎錢。 天何與焉。 天有所短。 錢有所長。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錢不如天。 達窮開塞。 振貧濟乏。 天不如錢。 若臧武仲之智。 卞莊子之勇。 冉求之藝。 文之以成人矣。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唯孔方兄而已。 夫錢窮者使通達。 富者能使溫暖。 貧者能使勇悍。 故曰。 君無財則士不來。 君無賞則士不往。 諺云。 官無中人。 不如歸田。 雖有中人。 而無家兄。 何異無足而欲行。 無翼而欲翔。 使才如顏子。 容如子張。 空手掉臂。 何所希望。 不如早歸。 廣修農商。 舟車上下。 役使孔方。 凡百君子。 同塵和光。 上交下接。 名譽益彰。
版本二: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 內則其方,外則其圓。 其積如山,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不患耗折,唯折象壽,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為世神寶。 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 君長者豐衍而有馀,臣僕者窮竭而不足。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錢之為泉也,無遠不往,無幽不至。 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然後富貴。 昔呂公欣悅於空版,漢祖克之於贏二,方君解布裳而被錦繡,相如乘高蓋而解犢鼻,官尊名顯,皆錢所致。 空版至虛,而況有實;贏二雖少,以致親密:由此論之,謂為神物。 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入紫闥。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終始。 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輳,門常如市。 諺曰:“錢無耳,可暗使。”又曰:“有錢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故曰:軍無財,幹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仕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行。
白話譯文:
錢的形狀,有乾坤之象,裡面方,外面圓,把他堆起來就像山一樣,一旦流通就像水一樣。 它有時動有時靜,有時通行,有時被人收藏,方便了買賣交易,而它自己卻不怕有所損耗。 長期使用,不乏來源。 所以能夠生命長久,被社會上的人看作寶貝,對它的感情猶如兄長,所以把它叫作“孔方”兄,失去它就貧窮孤弱,得到它就富碩昌盛。 它沒有羽翼而能飛,沒有腿腳而能走,它能夠讓生活窘迫的人露出笑容,讓處境困難的人開口說話。 錢多的人處處向前,錢少的人裹足退後。 向前的人成了官長,退後的人成了奴僕。 官長們越來越富,奴僕們越來越窮。
錢即是泉,再遠的地方也能去,再深的地方也能到。 京城的衣冠人士,疲勞於講壇上,已經討厭再聽那些清淡,聽到它就昏昏欲睡。 但一看見“孔方”兄,沒有人不立即驚醒。 在錢的保佑下,沒有不吉利的事。 有了錢沒有德行而受尊敬,沒有勢力卻炙手可熱,能夠推開官府的大門,進入皇帝的宮殿。 有了它危險可以變為安全,死人可以變活,富貴的人可以使他貧賤,活著的人可以使他死去。 所以官司訴訟沒有錢不能贏,紛亂糾葛沒有錢解不開,冤家仇人沒有錢不會和解,就是有好名聲,沒有錢也傳不開。
洛城中的公子王孫,達官貴人,喜愛“孔方”兄沒有止境。 拉著“孔方”兄的手,緊緊抱著它,不計較它的磨損,也不管它的使用年限,總是那麼多人嚮往它,想要擁有它。 諺語說:“錢沒有耳朵,但它能夠使喚鬼神。”所以有人說軍隊沒錢,招不來兵,打仗沒有賞賜,戰士不會衝鋒向前。 做官的人沒有人推薦,不如乾脆回家種田,即使有人推薦,但沒有錢和沒有翅膀想飛、沒有腿想走沒有兩樣,是根本行不通的。
唐,張說,《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饑寒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白話註解:
張說(667-730),字道濟,河南洛陽人,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擅長文辭。 《錢本草》是他晚年積一生為官所得而寫就。 這篇短文雖只有187字,但它以錢喻藥,針砭時弊,語句精煉,內容新奇,極富辨證哲理。
文章開篇明義,寥寥數字便道出了金錢的表徵和本性:“錢,味甘,性熱,有毒。”多麼準確生動,入骨切髓。 是啊,世間誰沒有嚐到金錢的“甘甜美味”? 可又有誰能知金錢“有毒”呢? 多少人受它傷害,為它喪命! 然它又“偏能駐眼顏,採澤流潤”,且“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得到它時,你會瞳孔放光,歡愉無限,因為它能解人之困厄,救人於水火,並立即見效。 但事物總是辨證的,有福就有禍,有利就有害,錢既“能利邦國”,又可“污賢達,畏清廉”,用在國家建設、為民造福上,就能國泰民安,反之亦然。“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過分貪圖錢財者,最好吐出來均平給社會,否則禍害無窮,社會也不會太平了。“其藥採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錢要取之有道,不能什麼錢都敢要、敢撈、敢貪,不然神靈也不會原諒你。“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錢既要會積攢,又要會使用,非法取之就有牢獄之災,正當獲取不用也可能被盜啊! 如果思想僵化,萎靡懶惰,不會賺,不願掙,那就只有受困窮飢寒的份了。
更妙的是,在說完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之後,張老先生又總結了“道、德、義、禮、仁、信、智”七條駕馭錢的方式:“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這“七術”用白話講,就是“用錢要有度,叫做'道';不把錢看做珍寶,叫做'德';付出的勞動與所獲得的報酬相適應,叫做'義';不貪非分之財,叫做'禮';樂善好施,叫做'仁';交易不違約,叫做'信';不讓錢傷害自己,叫做'智'”。 真可謂儆戒古今的金玉良言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