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 中國時報 【林國卿】
小四課本的造句例句出現了購買名牌車、參觀豪宅,引起強烈批判,說是給小孩錯誤的崇拜金錢觀念。
換名牌車會容光煥發嗎?這是事實。參觀豪宅是事實嗎?當今社會,處處宣揚豪宅,小學生有機會去參觀,這也是事實。既然是事實,為什麼造句例句(不是課文)不可這樣寫?哦,原來是事實之外,要批判事實,也就是要告訴小孩,大人追求的目標是虛華的錯誤。
這可不容易,我們已經無法否認當前整個社會最大目標是在追逐金錢。逾時加班、阪急排長龍,是這兩天的新聞,一個是辛苦賺錢,一個是拚命花錢。最容易教壞小孩崇拜金錢並不是造句例句,而是家庭教育。你去大賣場、去百貨公司走走,有多少大人帶著小孩瘋狂採購?小孩不會覺得「有錢真好」?
這個社會早就是告訴小孩有錢真好了,二三造句也添不了幾分顏色。問題是,我看不到有誰好好寫一篇「沒錢也很好」的好文章,可被選為國文教材?
對岸漢語著名學者王力主編一套《古代漢語》,一九六二年出版以來,兩岸學古漢語學生幾乎人手一套。直到二○○六年,胡安順,郭芹納主編了另一套《古代漢語》,大有適應時代新形勢,想取代前一套教材的抱負。兩套書最大的不同,在第一單元就讀得到了。
前一套第一單元十篇選文,都是《春秋左傳》,年輕學生入門,就碰到高門檻。而後一套第一單元也是十篇,也都選自名著,有《列子》、《晏子春秋》、《山海經》、《內經》、《新語》、《說苑》、《新序》等等,其中第十篇最有意思,是西晉魯褒的單篇著作《錢神論》。今天我們說錢是「孔方兄」就是來自此篇,魯褒說:「(錢)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
說錢是「神寶」,魯褒錯了嗎?他說的是事實,所以沒錯,而是整個社會錯了。魯褒當然不是歌頌金錢萬能,這是反諷文章。當時官吏腐敗、貪鄙之風盛行,金錢足可通神。窮困潦倒的魯褒看不下去了,以對話方式,寫出金錢的種種通神功用,這些功用,看得人心驚膽跳,看得出金錢雖好,卻是一切政治腐敗與社會犯罪的源頭,足可讓人深省。
在當前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裡,批判這種國文造句不當,也是一種理想的堅持,是不向社會妥協的脾氣,實屬難得,此其一。其二,小孩看不懂反諷文,不告訴他錢神道理,也算合理。但是,整個社會反其道而行,就讓人覺得這種批判之無力與無效。
當整個社會瀰漫著錢神論時,我們也必須讓小孩或年輕人提早去面對金錢觀念了,錢怎麼來,怎麼去,為何不講?整天只帶著小孩「瞎拼」,消費社會的誘惑無日不在,小孩會相信買名牌不快樂嗎?批判國文造句,應該只是個開頭,如今更應該面對的是這個時代價值與家庭價值。小孩長大了(也不用多大),終究要見到金錢通神的殘酷事實,到時候,大人們能再遮掩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西晉,魯褒,《錢神論》
有司空之子。 富貴不齒。 盛服而遊京邑。 駐駕乎市裡,顧見綦毋先生。 班白而徒行。 公子曰。 嘻。 子年已長矣。 徒行空手。 將何之乎。 先生曰。 欲之貴人。 公子曰學詩乎。 曰。 學矣。 曰。 學禮乎。 曰。 學矣。 學易乎。 曰。 學矣。 公子曰。 詩不云乎。 幣帛筐篚。 以將其厚意。 然後忠臣嘉賓。 得盡其心。 禮不云乎。 男贄玉帛禽鳥。 女贄榛栗棗修。 易不云乎。 隨時之義大矣哉。 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 豈隨世哉。 雖曰已學。 吾必謂之未也。 先生曰。 吾將以清談為筐篚。 以機神為幣帛。 所謂禮云禮云。 玉帛雲乎哉者已。 公子拊脾大笑曰。 固哉子之雲也。 既不知古。 又不知今。 當今之急。 何用清談。 時易世變。 古今異俗。 富者榮貴。 貧者賤辱。 而子尚質。 而子守實。 無異於遺劍刻舡。 膠柱調瑟。 貧不離於身名。 譽不出乎家室。 固其宜也。 昔神農氏沒。 黃帝堯舜。 教民農桑。 以幣帛為本。 上智先學變通之。 乃掘銅山。 俯視仰觀。 鑄而為錢。 故使內方像地。 外員像天。 錢之為體。 有乾有坤。 其積如山。 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 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 不患耗折。 難朽象壽。 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 為世神寶。 親愛如兄。 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 得之則富強。 無翼而飛。 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 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 錢少者居後。 詩云。 哿矣富人。 哀哉煢獨。 豈是之謂乎。 錢之為言泉也。 百姓日用。 其源不匱。 無遠不往。 無深不至。 京邑衣冠。 疲勞講肆。 厭聞清談。 對之睡寐。 見我家兄。 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 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 然後富貴。 由是論之可謂神物。 無位而尊。 無勢而熱。 排朱門。 入紫闥。 錢之所在。 危可使安。 死可使活。 錢之所去。 貴可使賤。 生可使殺。 是故忿諍辯訟。 非錢不勝。 孤弱幽滯。 非錢不拔。 怨仇嫌恨。 非錢不解。 令問笑談。 非錢不發。 諺曰。 錢無耳。 可暗使。 豈虛也哉。 又曰。 有錢可使鬼。 而況於人乎。 子夏雲。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吾以死生無命。 富貴在錢。 何以明之。 錢能轉禍為福。 因敗為成。 危者得安。 死者得生。 性命長短。 相祿貴賤。 皆在乎錢。 天何與焉。 天有所短。 錢有所長。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錢不如天。 達窮開塞。 振貧濟乏。 天不如錢。 若臧武仲之智。 卞莊子之勇。 冉求之藝。 文之以成人矣。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唯孔方兄而已。 夫錢窮者使通達。 富者能使溫暖。 貧者能使勇悍。 故曰。 君無財則士不來。 君無賞則士不往。 諺云。 官無中人。 不如歸田。 雖有中人。 而無家兄。 何異無足而欲行。 無翼而欲翔。 使才如顏子。 容如子張。 空手掉臂。 何所希望。 不如早歸。 廣修農商。 舟車上下。 役使孔方。 凡百君子。 同塵和光。 上交下接。 名譽益彰。
版本二: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 內則其方,外則其圓。 其積如山,其流如川。 動靜有時,行藏有節。 市井便易,不患耗折,唯折象壽,不匱象道。 故能長久,為世神寶。 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 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 君長者豐衍而有馀,臣僕者窮竭而不足。 《詩》雲:“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錢之為泉也,無遠不往,無幽不至。 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 錢之所佑,吉無不利。 何必讀書,然後富貴。 昔呂公欣悅於空版,漢祖克之於贏二,方君解布裳而被錦繡,相如乘高蓋而解犢鼻,官尊名顯,皆錢所致。 空版至虛,而況有實;贏二雖少,以致親密:由此論之,謂為神物。 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入紫闥。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是故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洛中朱衣,當途之士,愛我家兄,皆無已已,執我之手,抱我終始。 不計優劣,不論年紀,賓客輻輳,門常如市。 諺曰:“錢無耳,可暗使。”又曰:“有錢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故曰:軍無財,幹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仕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不異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行。
白話譯文:
錢的形狀,有乾坤之象,裡面方,外面圓,把他堆起來就像山一樣,一旦流通就像水一樣。 它有時動有時靜,有時通行,有時被人收藏,方便了買賣交易,而它自己卻不怕有所損耗。 長期使用,不乏來源。 所以能夠生命長久,被社會上的人看作寶貝,對它的感情猶如兄長,所以把它叫作“孔方”兄,失去它就貧窮孤弱,得到它就富碩昌盛。 它沒有羽翼而能飛,沒有腿腳而能走,它能夠讓生活窘迫的人露出笑容,讓處境困難的人開口說話。 錢多的人處處向前,錢少的人裹足退後。 向前的人成了官長,退後的人成了奴僕。 官長們越來越富,奴僕們越來越窮。
錢即是泉,再遠的地方也能去,再深的地方也能到。 京城的衣冠人士,疲勞於講壇上,已經討厭再聽那些清淡,聽到它就昏昏欲睡。 但一看見“孔方”兄,沒有人不立即驚醒。 在錢的保佑下,沒有不吉利的事。 有了錢沒有德行而受尊敬,沒有勢力卻炙手可熱,能夠推開官府的大門,進入皇帝的宮殿。 有了它危險可以變為安全,死人可以變活,富貴的人可以使他貧賤,活著的人可以使他死去。 所以官司訴訟沒有錢不能贏,紛亂糾葛沒有錢解不開,冤家仇人沒有錢不會和解,就是有好名聲,沒有錢也傳不開。
洛城中的公子王孫,達官貴人,喜愛“孔方”兄沒有止境。 拉著“孔方”兄的手,緊緊抱著它,不計較它的磨損,也不管它的使用年限,總是那麼多人嚮往它,想要擁有它。 諺語說:“錢沒有耳朵,但它能夠使喚鬼神。”所以有人說軍隊沒錢,招不來兵,打仗沒有賞賜,戰士不會衝鋒向前。 做官的人沒有人推薦,不如乾脆回家種田,即使有人推薦,但沒有錢和沒有翅膀想飛、沒有腿想走沒有兩樣,是根本行不通的。
唐,張說,《錢本草》
錢,味甘,大熱,有毒。偏能駐顏,採澤流潤,善療饑寒困厄之患,立驗。能利邦國,污賢達,畏清廉。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其藥採無時,採之非理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役神靈,通鬼氣。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饑寒困厄之患至。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以此七術精煉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長壽;若服之非理,則弱志傷神,切須忌之。
白話註解:
張說(667-730),字道濟,河南洛陽人,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擅長文辭。 《錢本草》是他晚年積一生為官所得而寫就。 這篇短文雖只有187字,但它以錢喻藥,針砭時弊,語句精煉,內容新奇,極富辨證哲理。
文章開篇明義,寥寥數字便道出了金錢的表徵和本性:“錢,味甘,性熱,有毒。”多麼準確生動,入骨切髓。 是啊,世間誰沒有嚐到金錢的“甘甜美味”? 可又有誰能知金錢“有毒”呢? 多少人受它傷害,為它喪命! 然它又“偏能駐眼顏,採澤流潤”,且“善療飢,解困厄之患立驗。”得到它時,你會瞳孔放光,歡愉無限,因為它能解人之困厄,救人於水火,並立即見效。 但事物總是辨證的,有福就有禍,有利就有害,錢既“能利邦國”,又可“污賢達,畏清廉”,用在國家建設、為民造福上,就能國泰民安,反之亦然。“貪婪者服之,以均平為良;如不均平,則冷熱相激,令人霍亂。”過分貪圖錢財者,最好吐出來均平給社會,否則禍害無窮,社會也不會太平了。“其藥採無時,采之非禮則傷神。此既流行,能召神靈,通鬼氣。”錢要取之有道,不能什麼錢都敢要、敢撈、敢貪,不然神靈也不會原諒你。“如積而不散,則有水火盜賊之災生;如散而不積,則有飢寒困厄之患至。”錢既要會積攢,又要會使用,非法取之就有牢獄之災,正當獲取不用也可能被盜啊! 如果思想僵化,萎靡懶惰,不會賺,不願掙,那就只有受困窮飢寒的份了。
更妙的是,在說完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之後,張老先生又總結了“道、德、義、禮、仁、信、智”七條駕馭錢的方式:“一積一散謂之道,不以為珍謂之德,取與合宜謂之義,無求非分謂之禮,博施濟眾謂之仁,出不失期謂之信,入不妨己謂之智。” 這“七術”用白話講,就是“用錢要有度,叫做'道';不把錢看做珍寶,叫做'德';付出的勞動與所獲得的報酬相適應,叫做'義';不貪非分之財,叫做'禮';樂善好施,叫做'仁';交易不違約,叫做'信';不讓錢傷害自己,叫做'智'”。 真可謂儆戒古今的金玉良言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