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Comments:這篇文章其實還不錯,可惜只提出八件不能做的事情,但是卻沒有提出替代方案,還要另外去找書來看。另外,這些觀念也不全然都是正確的,大家還是要自己判斷一下。

不乾不淨 孩子沒病?/鄉間散步可增進智商/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三則新聞整理)

2010年05月26日  華爾街日報

正如最近一部電影《陽光寶貝》(Babies)所展現的﹐世界各地的寶寶都如此可愛迷人﹐但他們所處的衛生條件卻各不相同。

影片追隨四個身處不同地方的嬰兒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年頭裡的生命歷程。彭力交(Ponijao)出生在納米比亞(Namibia)一個遊牧民族家庭﹐從小喝臟水﹐啃幹骨頭﹐和她的許許多多個兄弟姐妹們扭打﹐作為自己的玩耍方式。

在蒙古國一個家庭小農場里﹐一只大公雞在小小的巴亞爾(Bayar)的床邊來回踱步﹐一只山羊過來喝他的洗澡水﹐週圍的家畜就是照料他的保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瑪麗(Mari)出生在高樓林立的科技之城東京﹐海蒂(Hattie) 的父母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在舊金山過著“綠色”的生活方式﹐兩個孩子都享受著便捷的現代生活和幹淨的衛生環境。

數據顯示﹐瑪麗和海蒂的身體更健康。在納米比亞﹐每1000個孩子中約有42個在過五歲生日前夭折﹐蒙古為41個﹔而在美國和日本﹐這一數字僅為8個和4個。

不過﹐城市里的寶寶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與欠發達國家農村地區的寶寶相比﹐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更高﹐包括過敏症、哮喘﹐以及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和炎症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雖然《陽光寶貝》所表達的主旨並非任何一個國家的衛生狀況﹐但片中很多畫面引發了一場醫學方面的有趣爭論。對我們這些非常看重消毒劑、殺菌劑和抗菌產品的城市人來說﹐到底有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環境太幹淨?現在﹐有一項研究認為﹐也許有一種方法可以拉近兩個世界的距離﹐讓彼此取長補短。

根據1989年首次提出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理論﹐孩子在成長早期如果接觸多種病毒、細菌和寄生虫﹐將有利於其免疫系統的發展﹐似乎這樣能促進大腦對其做出更好的防御準備。反之﹐如果缺乏這類早期接觸﹐免疫系統就可能出現紊亂﹐做出過激反應﹐如對食物、花粉和寵物毛屑過敏等﹐或者引發人體機理問題﹐出現自身免疫失調。

數百萬年以來﹐許多微生物與人類形成一種共生共棲的關係﹐就像我們的“老朋友”一樣﹔如果我們將某種微生物連根拔除﹐就等於錯過了人體進化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絕大多數微生物都是無害的﹐只有幾十種微生物會引發致命感染。”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人體生物研究實驗室(Laboratory for Human Biology Research)主任麥克戴德(Thomas McDade)說道。

“國際兒童哮喘及過敏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是一項全球性的調查﹐其數據顯示﹐1998年在發達國家中﹐只有約20%的孩子患有哮喘、過敏和疹子等過敏性疾病。紐約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個報告稱﹐從1997年到2008年﹐美國的花生過敏症發病率增長了兩倍。

然而﹐上述疾病在非洲和亞洲農村地區依然相對罕見﹐1型糖尿病和多發性硬化也是如此。

“過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地域分佈與各類感染性疾病的地域分佈恰恰相反。”2010年一位法國研究人員在今年3月《臨床與實驗免疫學雜志》(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該雜志專門研究“衛生假說”理論。

麥克戴德稱﹐接觸那些能刺激免疫機能的微生物還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病率。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發表了一個報告:一項對1700名菲律賓人從出生到21歲的長期調查顯示﹐那些從小在有雞鴨豬狗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小時候得過幾次痢疾的人﹐成年後體內C反應蛋白的濃度較低。C反應蛋白是一種炎症標志物﹐與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關聯。

但臟水和動物排泄物也潛藏著其他一些危險。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2010年五月中旬發表的一篇分析報告稱﹐在2008年全球880萬5歲前夭折的孩子中﹐有近70%死於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是肺炎、痢疾和瘧疾。

雖然過去10年來非洲和亞洲的農村地區在公共衛生方面有了巨大進步﹐但納米比亞的嬰兒死亡率仍高達千分之31﹐蒙古為千分之34﹐而美國和日本的嬰兒死亡率僅為千分之七和千分之三。

科學家仍在尋找辦法把好的微生物與壞的微生物區分開來﹐在此過程中﹐他們有了幾點深入發現。研究表明﹐從小和家庭寵物一起長大的孩子患過敏症和哮喘病的幾率較低。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醫療質量改進部(Healthcare Quality Promotion)副主任及感染病專家貝爾(Michael Bell)說﹐人們應該警惕傷口感染﹐因為一旦病毒侵入血液﹐就會造成各種問題。他還是提倡人們勤洗手。“一天至少要洗10次手。”貝爾說。不過﹐他和其他一些專家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洗手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就行了。手部消毒主要適用於醫療工作者以及醫院場所內﹐因為醫院里的致病微生物較多﹐而且容易傳播開來。

許多專家建議人們憑常識辦事。“我們不會對孩子們說:‘好﹐去骯臟的河邊玩吧﹐想抓什麼就抓什麼。’”溫斯托克(Weinstock)醫生說﹐“但可以這樣講﹐小孩子玩泥巴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不必生活在完全幹淨的環境中﹐也不會因為吃掉到地上的東西就死掉。這樣說不定會使他們更健康。”

Melinda Beck




科學家發現長時間在鄉間散步可增進智商
2010年05月27日 08:07:43  來源:新浪健康

    據國外媒體25日報道,在鄉間長時間散步不僅能讓你變得更加健康,還能讓你變聰明,因為科學家在土壤中發現了一種常見的“友好”細菌,它能增進智商、促進學習。

    這種細菌還存在于空氣中,它會被吸入鼻孔,研究人員相信,它似乎還扮演著天然抗抑鬱劑的角色。在進行動物實驗後研究人員有了這一發現。但他們相信,它可能對經常戶外活動的人們有著同樣的增進智力的作用。這是一種存在于土壤中的天然細菌——母牛分枝桿菌。這種細菌第一次是在澳大利亞牛的糞便中發現,它的名字來自拉丁文中的母牛—vacca。它與肺結核菌有關,但它被認為無害。科學家相信它可能有抗抑鬱劑的功效,因為它能刺激大腦的好感化學物—5-羥色胺。它還有望成為癌症、哮喘和皮膚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馬修斯博士說:“母牛分枝桿菌是一種天然的土壤細菌,在大自然中的人們可能會吞下或者吸入這些細菌。該研究顯示,母牛分枝桿菌可能對哺乳動物的焦慮和學習扮演著一種角色。考慮創造包括戶外活動時間在內的學校學習環境,這非常有趣,母牛分枝桿菌可能會降低焦慮,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布裏斯托爾大學之前的研究發現,為老鼠注入母牛分枝桿菌會刺激老鼠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增加5-羥色胺的含量,降低動物的焦慮感。在鄉間戶外或者花園周圍活動時人們會吸入這種細菌。(楊孝文)

研究顯示:母牛分枝桿菌能控制情緒和提高學習能力
     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第110屆美國社會微生物學大會(Gener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上,有研究表示,處在含有某種特殊細菌的環境中可以抗抑鬱,並能夠提高學習表現。

     “母牛分支桿菌是一種天然的土壤細菌,人們在大自然中時會通過吞咽和呼吸管道攝入體內,”來自紐約塞奇學院Troy分校的桃莉絲.馬修斯(Dorothy Matthews)介紹說。她和她的同事蘇珊.金克斯(Susan Jenks)一起實施了這項實驗。

     之前對母牛分枝桿菌 (M .Vaccae)的研究顯示,注射到老鼠體內的熱滅活菌刺激了一些大腦神經元細胞,進而提高了血清素水準,降低了焦慮。

    “血清素對人的學習能力有影響,我們想知道母牛分支桿菌是否可以提高老鼠的學習能力。”馬修斯說。

     馬修斯和金克斯給老鼠餵活的細菌,並對比評估沒有吃細菌的老鼠和吃了細菌的老鼠穿越迷宮的能力。

     “我們發現,吃了活母牛分支桿菌的老鼠穿越迷宮的速度是沒有吃細菌的老鼠的兩倍,並且有相對冷靜的表現,”馬修斯說。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把細菌從實驗鼠的飲食中清除後重新進行測試。結果老鼠穿越迷宮的速度比之前慢很多,但總體來說仍然比沒有吃過細菌的老鼠要快。

     三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又對這幾隻老鼠進行了最終測試。結果被餵過細菌的老鼠還是要快些,但優勢沒有之前那麼明顯,這說明細菌的作用只是暫時的。

     “這項研究表明,母牛分支桿菌也許對哺乳動物的焦慮情續和學習有影響,”馬修斯說。“我們不妨設想,在學校開闢母牛分支桿菌存在的戶外學習場所,或許能讓孩子們減輕焦慮,並提高他們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這將非常有趣”(張燕晶)




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


2010-05-26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廿五日電】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孩提時多接觸大自然,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較高。

     這項調查是在去年底,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六十多歲的五千名男女以及一萬一千名中小學生所做。結果顯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經驗豐富的人,每個月讀一本書以上者七一%,不在戶外玩耍者只有廿四%有讀書習慣。戶外玩耍者的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占五十%,另一組則占四五%。

     這項調查也顯示,有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

     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Comments:這年頭其實有很多家長把戶外當旅館,需要的時候才去碰一下,但是這樣的作法其實並無法真正從大自然中獲得些什麼。接觸大自然當然會有安全上的顧慮,但是不接觸大自然同樣也有,但是接觸自然在生理、心理以及知識上各方面的獲得,卻是無法彌補和取代的。只是人類文明進展到現在,卻變成教育的過程中,只有有目的、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接觸自然,這其實是很可惜的。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人人都想要有創意,但是創意從何而來?根據腦科學的研究與歷史上許多著名案例,都顯示創意不會憑空蹦出,而是有它一定的條件!

撰文╱洪蘭

創造力是每個人都希望有,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能力。有人認為它全靠運氣,曾經有一首詩諷刺哥倫布說:「他出發時不知道要去哪裡,到了那裡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卻憑著這些不知道封了爵士。」創造發明固然有一些是運氣,更重要的是勇氣,必須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會成功。在科學史上留名千古的發明家都是一分天才、九分努力的人,當蘋果掉在牛頓頭上時,他的先備知識使他可以想出萬有引力,在蘋果掉下來之前,牛頓已是很有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了。成功沒有一蹴可及的事情,它一定是血汗累積的成果。過去我們都認為成功的發明家是最聰明、最有天才的人,在這裡,我想從神經機制來探討一下創造發明的本質,解開一些迷思。

用閱讀活化大腦

我們大腦有1012個神經元,每一個神經元又可以有1000個以上的連接,那真是非常錯綜複雜,令人眼花撩亂的通訊系統。我們可以把大腦的神經迴路想像成一個非常綿密的灌溉系統,農夫依需求鑿溝渠,引水來灌溉,耕種越多的地方灌溉系統越密。當上游水壩的水閘開時,蓄水湧出,流向各個溝渠,溝渠越長,分支越多,下游的水量越小,最後自然終止。在水流的過程中,如果別的水閘也正好打開,這個溝渠有別的水來匯合,那麼,下游的水會因為上游有別的水注入而變得豐富,它就可以流到更遠的地方,使得原來無水的荒田獲得灌溉。荒田裡有了水,就會長出作物。我們可以說,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大腦中的灌溉系統很綿密,同樣的水量,會因為溝渠連接得宜,匯集成能夠發揮作用的水量,灌溉到很多別人灌溉不到的田地,因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不停有水流過的水溝不會淤積,但是一條許久不用的水溝卻會長草,當雜草繁茂後,大家就不知道這裡曾經有過一條溝了。大腦也是用進廢退,必須要不停使用,越用越靈光,如果不用,就像水溝長出草來,下次要用也沒得用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就是能舉一反三的人,因為他的「田」常能有一些本來不是它自己水閘的水,溝渠越密,水量越多,出來的點子越多。

那麼,怎麼樣才可以使神經網絡很綿密呢?科學家發現最好的方法是閱讀。閱讀是主動的訊息處理歷程,而主動歷程會促使神經連接。我們實驗室用腦電圖儀(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測量人在閱讀時大腦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我們發現受試者閱讀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腦中所有與這個字有關的訊息都會被激發(活化)。

例如,先給受試者看一個「時」字,然後立刻呈現另一個字「廟」,請受試者判斷「廟」是不是一個中文字,他的反應速度會比看一個跟「寺」不相干的字(如「柚」)來得快。因為「時」的意旁是「日」,聲旁是「寺」,在一剎那間,「日」和「寺」的意義都會被激發,而「寺」又會再激發跟它有關的其他連結,因為「寺廟」是個高聯結詞,所以「廟」的反應速度會較快。我們實驗發現這個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會持續100毫秒。但若是給受試者看「猜」,然後出現「紫」這個字,判斷「紫」的反應速度仍然很快,不過「紫」必須在50毫秒內出現才行,因為這個促發效應50毫秒後就消失了。由於「青紫」是低聯結詞,而且「猜」不唸「青」的音,所以促發效應小,也就是說,如果在50毫秒內出現跟它有關係、但是關係不是那麼密切的「紫」,「紫」的判斷時間還是會快,但是若超過50毫秒才出現「紫」,這個促發就被壓抑下去了。這個實驗證實了在閱讀時,一個字所攜帶的訊息在極短的時間內會全都被激發,然後不正確的訊息會被抑制下去,只剩正確的反應出來。

在大腦中,抑制(inhibition)的功能往往比興奮(excitation)更重要,這也是我們有時會說錯話、寫錯字的原因。當大腦中有一堆可能性冒出來時,要刪除不對的反應可沒有那麼容易,有時一不留神,錯誤的反應就會溜了出來,心理學上叫「說溜了嘴」(slip of the tongue),這個例子可以讓我們了解大腦內在神經的運作。神經迴路的活化其實就是聯想力,這個舉一反三的能力就會增加點子出現的機會,因此,創造力與閱讀可能是同一個神經機制,要提升創造力應該要從閱讀做起。

在美國有一個測量創造力很好的方法叫「遠程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給受試者看三個不相干的字,如base、snow、 dance,要受試者盡快想出一個與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的字。這個答案是ball,因為baseball(棒球),snowball(雪球),ballroom dance(交際舞),當受試看到base時,它會激發一連串與base有關的神經迴路,ball會被激發一次;看到snow時,ball又被激發一次。看到dance時,這個ball已被激發了三次,超越了臨界點,它就脫穎而出,受試者就會想到ball了。以前面的比喻來說,ball就是三條水渠的匯合點,水量大了,就能流到更遠的田地。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到創造力與閱讀的關係。

創意科學家的必要條件


大量閱讀增加的當然是背景知識,而有創造力的人通常都有寬廣的背景知識,但是不一定要很聰明。196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梅達華(Peter Medawar)曾經說過,一個人只要有好的普通常識(即背景知識)與一般的想像力,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創意的科學家,你不一定要很聰明,但是你一定要「對某些東西很聰明」。聰明是天生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智慧是後天經驗累積的,是我們努力可以達成的。智慧使我們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東西(對某些東西很聰明)。

現在幾乎所有的父母老師都拚命塞知識給學生,希望孩子因此而能有創造力,但是他們忘了,一個會動的腦筋比一個會背的腦筋更重要,當大腦塞滿死的知識而不會活用時,這些知識完全不能發揮舉一反三的功能,也就不可能有創意了。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窮的,有想像力的人隨時可以遨遊世界。想像力、邏輯推理和背景知識都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還有另一個條件,就是觀察力和正確解釋這個觀察到現象的能力。錯誤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會把科學帶到死胡同,陷入泥淖,它的傷害比其他條件的不正確都來得大,惟有正確解釋現象才會撥雲見日,使科學突飛猛進。

伽俐略從望遠鏡中觀察到月球表面有陰影,但是陰影中有一些亮的光點,這個光點會逐漸擴大,最後跟其他亮的地方結合為一,他就推論月球表面一定是凹凸不平,像地球表面的山一樣,當早晨大陽昇起,照在山頭時,山頭是亮的,山腳下還是陰的,太陽越爬越高時,陰影逐漸退去,最後當太陽到達天頂時,整個山都是亮的。月球並不是像當時人所想像的是個平滑的圓球。現在太空人登上了月球,也讓我們知道,伽俐略的推論是正確的。

【意猶未盡嗎?欲閱讀完整全文,請參閱科學人2005年11月號〈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藝術外一章-表象符號並不等於藝術內涵

2010-05-21 中國時報 【朱宗慶】

     很多人認為自己看不懂五線譜,所以不懂音樂,把看不懂五線譜和不懂音樂牽連上因果關係而害怕接觸音樂。

     事實上,五線譜上的五條線與間和那些豆芽菜只是記載音符的記號而已,很容易學會,如果想要熟練,只要多練習。我常常在演講時跟觀眾開玩笑說,學五線譜不難,如果我在半個鐘頭內教會大家,大家要請我吃飯;相反地,如果沒有辦法教會大家,我請大家喝咖啡。玩笑歸玩笑,我想告訴大家音樂的入門並不難,不要害怕去接觸它,表象符號並不等於藝術的內涵。

     台灣學音樂的人很多,但事實上有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學音樂的過程並不快樂,因為家長的求好心切,急於立竿見影,總希望小孩上了課就要帶「技術」回來,不然就像沒學一樣,這種情形在以前的家長身上尤其明顯。然而,讓孩子在強迫或是處於壓力下學習音樂,往往在還沒感受到音樂的美麗和快樂,就先得到了壓力和負擔。


     我認為,「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學音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經由接觸而心生感受,由感受到喜歡,再從喜歡到學習。大部分的人學音樂是為了陶冶性情,培養美感或鑑賞能力,或是作為其他藝術的入門管道。除了少部分的家長是刻意栽培子女成為音樂家,否則大部分的人只是單純喜歡音樂,學到最後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能成為音樂家,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事實上,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個人如果能夠擁有美感,是一種加值,而美感運用在服務或產品上則亦能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營收。很多人視音樂及其他藝術的學習為知識的累積,但我認為在累積知識之前,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以前我曾經為雲門舞集辦過一場演出,邀請了附近的計程車司機一同來看彩排,原本我們擔心演出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是否會太深奧,結果在看完節目之後的座談會上,司機們與林懷民老師的對話非常的精彩,發現他們對節目內容的喜歡和對美的感受是共通的。

     有一次,樂團在台南玉井的芒果樹下演出,很多觀眾是帶著斗笠、穿著拖鞋的純樸農民,演出完後,我們聽到的不是在劇院中習慣的「Bravo」、「安可」,而是以台語的「不要給你們走!」來留住我們,讓演出者和觀眾間的感動在彼此間交流串連。

     另一次,在一個養老院演出,老人家行動不便,樂團想以音樂的活力,讓他們感受打擊樂的熱情。演出完後,他們什麼話都沒說,也沒有鼓譟的掌聲,只是眼中泛著淚光地看著我們。我想表達的是,對於藝術的感受大家都是相同的,儘管每個人用的語彙、方式可能不一樣,但藝術能穿越語言、文化的隔閡,令每個人都能因而感動、振奮或溫暖。

     由於社會價值觀念的轉換,建立美感、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政府推動文創產業、推廣美的價值;民間企業舉辦美學賞析講座及活動,美感、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追求方向;在公務機關,人事行政局推動「提升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方案」,希望所有的公務人員都能透過實地的參與,來感受美力與藝術力,進而得到感染與薰陶。

     培養美感不應只是空談,而是在生活中親身去體驗、接觸,再從接觸到喜歡,最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直接以行動代替喊口號,是最有效的推廣方式。成為音樂家或許需要有一整套完整專業的訓練,但主動接觸、感受、欣賞藝術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音樂饗宴 明星小提琴家貝爾 地下鐵拉琴

2010-05-21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今年43歲的貝爾,曾被ELLE雜誌評選為「全球50位最俊美的人物」。(牛耳提供)

     音樂家脫下燕尾服走出象牙塔擁抱群眾,美國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做得最徹底。這位即將於六月來台演出的小提琴家,三年前曾經做過一次石破天驚的試驗,他喬裝成街頭藝人,在華盛頓的地鐵站賣藝,結果四十三分鐘的演出,只賺了一千多塊台幣,與他平時一場演出逼近新台幣百萬的演出費天差地別。

     放下身段 參與地鐵街頭藝人實驗

     今年四十三歲的貝爾,在美國社會屬「名人」領域,曾被雜誌評選為「全球五十位最俊美的人物」,享有古典樂界「湯姆˙克魯斯」的稱號。他曾在二○○七年獲得美國古典音樂最高成就費雪獎,二○○八年被萬寶隆相中代言新款男性香水。去年底貝爾還受到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之邀,參與在白宮舉辦的推廣音樂會。

     因為貝爾享有高人氣,大眾形象良好,因此被華盛頓郵報看上,邀請他參與地鐵的實驗計劃,希望藉此觀察探討人們的行為。像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匆促的步伐下會停下來欣賞音樂?人們丟錢給街頭藝人,是認同他的音樂,還是出於禮貌?人們是不是靠著演出場域和身上的行頭來分辨音樂家的高低,是不是理所當然地覺得音樂廳裡的音樂家比較厲害,淪落街頭演出的小提琴家不怎麼樣?

     演出四十三分 只賺一千多塊台幣

     結果證明,貝爾,戴上棒球帽、穿上牛仔褲之後,儘管還是拿著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拉奏巴赫小提琴無伴奏,還是被來往行人「低估」。四十三分鐘的街頭演出後,共有一○九七位民眾經過,只有廿七位掏錢,而且沒人懷疑他的真實身分。

     身為明星級的小提琴家,能夠放下身段,在地鐵拉奏參與實驗,由此可見貝爾彈性且富好奇心的人格特質。貝爾一九六七年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四歲開始學琴,不過在音樂之外,他也熱愛網球、電腦等,曾經打進全美青少年網球賽前四強。

     十二歲那年,他與小提琴名師金戈爾(Josef Gingold)結緣,開始朝專業之路邁進。金戈爾是比利時小提琴大師易沙意的學生,在指揮塞爾時代,曾任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首席。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的他子弟無數,台灣小提琴家胡乃元也出自他門下。

     貝爾與金戈爾九年的相處中,兩人情同祖孫。貝爾曾在美國讀者文摘發表文章,述說他和金戈爾的情誼。他說自己小時候喜歡打電動,母親時常向金戈爾告狀,老師卻從沒責罵他,上課時老師還帶他「翹課」去外頭聽唱片。此外,老師還大方的讓他這個小毛頭拉奏自己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啟發他對音質、音色的敏感度。

     六月十五日 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十四歲時他拿下通用汽車和《十七歲》雜誌合辦的協奏曲大賽冠軍,之後與指揮慕提、費城管絃樂團演出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他十七歲時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十八歲獲得唱片合約,發行的第一張唱片還是黑膠唱片,可見出道有多麼早。

     貝爾對拉奏樂曲的形態不設限,在經典曲目之外,樂於接觸現代和跨界音樂。他曾首演尼可拉斯˙默(Nicholas Maw)的小提琴協奏曲、灌錄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城故事》組曲等。他也參與多部電影原聲帶的錄製,包括《紅色小提琴》、《長路將盡》、《天使與魔鬼》等。

     貝爾的演出深具舞台魅力,琴音燦爛感情豐富,六月十五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他將與英國聖馬丁學院管絃樂團帶來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同時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PS:這個Youtube影片就是Joshua Bell在地鐵演奏的錄影。一個真正的音樂家出現在身旁,卻被以為是街頭藝人?難道當他站在一個知名表演舞台時,才是音樂家嗎?這兩則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其實都點出了一些我們對於藝術的看法是否太表象。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學習10大才藝的最佳年齡

孩子學習一些才藝特長是一件好事,有的孩子覺得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的孩子反覺得是一件負擔,孩子如感到是負擔,就不太好了。再加上教育目的和方法不得當,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在送兒童去學習的同時,還應尊重兒童自己的興趣。而且,家長還應根據兒童生理發展的特點,理智地選擇學習時間。下面給各位家長提供了一些建議性的資料,以供家長參考。

一、學小提琴的適齡期 

小提琴演奏是單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樂,對手及指頭尚小、力量不夠的3-4歲幼兒來說,過於勉強。因此,建議學習小提琴的年紀為5~6歲較適當。

二、學鋼琴的適齡期

在音樂世界裡,聲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寶寶是不宜學鋼琴的,因為要學習鋼琴需要寶寶具備一定的能力,這其中包括寶寶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碼能認識簡單的五線譜,也包括一定的聽力分化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如區分音樂的高音、音色、單調等,還包括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發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兒童學習鋼琴在2-3歲時,效果無法期待,6-10歲開始學,想成為鋼琴家又慢了一點,在3-5歲時最好讓孩子先聽好的音樂,欣賞好的音樂,一般4-5歲開始接受鋼琴等樂器的技術指導,學鋼琴比較適宜。當然,可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提早或推遲些……

三、學繪畫適齡期 

由於孩子在1歲或1歲多已會“塗鴉”,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經驗過的事物有了認識並畫出,5-6歲時,不是畫看到的東西,而是畫認識的東西,此時的孩子觀察力、想像力、甚至表現欲都很高。因此,從2歲半到3歲孩子最純潔的時候開始,最為適宜。

四、學戲劇的適齡期 

所謂戲劇,就是使用自己身體所有的器官、機能來表現,從發聲、發音練習開始到音樂、古典、芭蕾等,要有廣泛的訓練才可。這些訓練可以配合年齡及身心發展情形分別進行,所以從3歲到成年,只要有志於演戲,任何時候都可以說是“適齡期”…… >>>毀掉孩子一生的做法

五、學書法的適齡期

書法是一種技巧性很高的藝術,字要寫得漂亮且具有藝術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按照學習規律,一步一步的學習,練習、循序漸進,經過長期的練習,才能掌握書法的確要旨,學習書法,年齡不宜太小,學齡兒童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較為適當。因為這個年齡已適應學校生活,對文字的理解也較深,可以開始學。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理解力較弱,但若有興趣,還能持續學習的話,在這個時期開始學了不會太早。

按習慣書寫文字的意義而言,這個時期開始學習書法,也是適合的時期。

在學習過程中,應先根據孩子所認識的簡單字,執筆寫字,學習要由易到難,初學要先學“描紅”,學習基本知識,宜選擇收筆明顯平衡的柳體、顏體等,孩子學習正楷入門與否,要看其離開字帖後能否寫得像所臨摹的字體,當楷書學到一定程度後,才能開始學習行書、隸書及草書。在指導孩子學習書法時,要注意孩子學習的姿勢,習慣和態度,練習時間不宜太長,多帶孩子參觀書法展覽、有碑刻的名勝古蹟等,對孩子取得進步,要給予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六、學英語的適齡期

幼儿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年齡階段。正常兒童四歲時便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而且也能學會其他民族的語言。如果想將來英語說得像國語一樣好的話,儘早學比較好,隨著年齡增大,過了5歲,母語習慣已形成,發音機制逐漸穩定並限於母語,再學外語就有語音干擾,會困難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條件允許,孩子最好從小學點外語,1-2歲就開始親近英語,3歲以後跟著老師正規學習比較好。

七、學圍棋、象棋的適齡期 

圍棋和象棋的開始適齡期是3-4歲,只要孩子能區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這兩種棋都有很難的專業術語,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 >>>孩子聰明否與生產方式無關

八、學游泳的適齡期

“游泳訓練班”一般是教授基礎的確良方,有各年齡都能學習的課程,0-2歲的“嬰兒游泳班”、“3歲幼兒”、“幼兒”、“學童”、“高級”、 “選手培訓”等,因此,母親想要“讓孩子學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學游泳”時,就是游泳的開始適齡期。

九、學體操的適齡期

根據幼兒發育,1歲幼兒跟著節奏會手舞足蹈,搖動身體,2歲幼兒已經可以抓住東西,3歲幼兒可以跑到目的地,4歲幼兒會單腳跳、翻跟斗,兩腳交互輕跳。體操不論幾歲開始,都是越早開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體操才藝從3歲開始較為適當…… >>>爸爸十件事讓寶寶更聰明

十、學溜冰的適齡期 

專家和教練一致認為:越早學越好,一些活躍的選手大約是在4歲到小學入學前後開始學溜冰的,4-6歲是溜冰的開始適齡期。早一點開始學,就像講母語一樣,可以在自由、無意識之中,掌握溜冰的竅門。




Comments:以我個人的觀念來說,學習才藝的最佳年齡,是當小孩對某項才藝開始感興趣的年齡。而最好的學習管道就是家長創造適當的環境讓小孩耳濡目染。我們常可以聽到柔道世家、鋼琴家族之類的,其實就是因為當家庭成員都對某一項才藝有所接觸,小孩自然會有機會接觸並且產生興趣,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因為熟悉和瞭解該才藝的學習可能會遭遇什麼瓶頸或挫折,所以更能夠幫助小孩度過撞牆期。


例如學習音樂好了,不管是小提琴、鋼琴,其實都並不是很適合小孩子,尤其是還沒五歲之前,身體各方面的發展根本還沒達到可以讓小孩輕鬆駕馭成人的樂器。而學樂器的開始,其實應該培養的是小孩的韻律和節奏,所以可以透過聆聽音樂來增加小孩對各種旋律的熟悉度,而先接觸打擊樂器則可以訓練小孩對節奏的掌握度,至於樂器,從簡單又好玩的開始會比較適合,例如直笛、口琴是相當直覺而簡單的吹奏樂器,而烏克麗麗這種小吉他則是號稱最簡單的樂器之一,除了節拍、旋律,也有和弦的觀念在裡面。其實陶笛也有不少小孩在學,不過其實陶笛一開始的門檻對小孩來說有點難,因為指法並不像直笛是線性的。其實如果大家認識學音樂的人,就會發現他們都不只會一種樂器,畢竟音樂的原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一開始並不一定要學小提琴、鋼琴這種大人認定的樂器,而是先讓小孩認知音樂的有趣為主。


而繪畫其實就比較沒有學習的年齡限制,其實從小孩能夠坐、能夠拿筆開始,就可以讓小孩自由塗鴉,而隨著他們的發展階段,小孩自己就會在繪畫技巧上自行進化,從亂畫變成模仿,從模仿加入想像,而在想像的過程中會漸漸加上自己的情感。


至於英語,我認為環境是最重要的,當父母平常就能夠閱讀英文資訊,甚至有英文母語的外國朋友時常來往,跟小孩對話也可以時常補充每件事物的英文說法,那麼學習英文其實對小孩來說就變成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沒有什麼門檻了。父母其實可以想一下自己學習英文的困難點和門檻在哪些地方,然後想辦法幫小孩把那些困難與門檻消除,其實就是對小孩學習英語最大的幫助了。所謂的雙語幼稚園或是找老師或家教補習,其實通常都是乏味無趣效果又有限的。


而體能方面的才藝,其實我的觀念是不需要刻意學習,而應該做的事情是平常要由父母帶著小孩一起運動,例如爬山、游泳、騎單車或慢跑健行,當然,如果小孩有興趣學習跳舞、溜冰等也是應該盡量協助他們學習的,只是體能方面應該著重在讓小孩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而不是功利的只想到學會這個才藝將來可以在推甄加多少分或是變成奧運選手。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小孩子為什麼撒謊﹖

2010年05月18日 華爾街日報

你的孩子對你說他沒吃曲奇餅﹐儘管他的嘴巴邊上全是暴露真相的餅乾渣。你打電話給你的老板說你請個“病假”﹐一邊打電話還一邊擠出一聲咳嗽。你們兩個都在撒謊﹐但這一樣嗎?

無論我們是兩歲還是62歲﹐我們撒謊的原因大都一樣:為了擺脫麻煩、得到好處或者是為了讓我們在別人眼裡變得更好。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的謊言和大人們的謊言有何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撒謊行為會發生何種變化。

發展心理學家們正在努力通過人們的行為舉止來理解說謊。神經學家們則在探究在我們編造謊話時究竟是大腦的哪個區域被激活。從為什麼十幾歲的少年會當著你的面謊稱不曾打碎花瓶﹐到是否可以採信小孩子在法庭上的證言﹐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給出一些答案。一個有趣的新研究顯示﹐和成人相比﹐孩子們的撒謊行為可能來源於一個完全不同的大腦區域。

包括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教授、兒童問題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ld Study)負責人李強(Kang Lee)所作的研究在內﹐眾多研究表明﹐說謊標志著正常的成熟。

發現孩子說謊的父母和老師們“不應該感到恐慌──他們的孩子也不會變成病態說謊者﹐”李強說。他在過去的15年里的研究課題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撒謊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有些人會說更多的謊話﹐以及哪些因素可以減少說謊。“孩子說謊標志著他們到達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李強和他經常合作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同事維多利亞•塔爾瓦(Victoria Talwar)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將孩子帶入一間安裝有隱蔽攝像頭的實驗室。測試者告知年齡從兩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受試者不要偷看放在他們背後的一個玩具──這個玩具通常是紫色毛絨恐龍Barney──以此誘使他們撒謊。然後﹐測試者離開房間一分鐘﹐表面上是接電話﹐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去偷看玩具。而孩子們是否偷看則被錄像帶記錄了下來。

對於兒童來說﹐偷看的誘惑力是巨大的﹐因此有90%的兒童在實驗中都偷看了玩具。即便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類似的情況下也受到了引誘﹐李強說。

測試者回到房間後詢問孩子們是否偷看了玩具。研究顯示﹐在兩歲的孩子裡﹐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撒謊說他們沒有看過。三歲的孩子有一半會說謊﹐而到了四歲﹐這個數字是90%。

這個趨勢在孩子們大約15歲前都成立。而到了15歲﹐幾乎所有在實驗中偷看過玩具的人都會說謊。好消息是:在15歲以上的孩子裡說謊者的數量開始出現下降。而到了17歲﹐說謊的比例減少到了大約70%。

研究人員還調查了為什麼某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愛說謊。他們發現﹐這和更為高尚的道德觀或者和宗教成長環境無關。相反﹐那些擁有更優秀的認知能力的孩子們更愛撒謊。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神經心理學家肖恩•克賴斯特(Shawn Christ)說﹐這是因為要想撒謊﹐你必須在頭腦里保留真相﹐而這包含了幾個步驟的大腦思維過程﹐比如整合幾方面的信息以及操控這些信息。

說謊──而且是成功說謊的能力被認為是與某個大腦區域的發展相關聯的﹐該區域負責所謂“執行能力”﹐也就是更高級的思維和推理能力。那些在包含執行能力的測試中表現更好的孩子們也會說更多的謊言。

Shirley S. Wang



Comments:其實這篇文章可以跟同樣華爾街日報的「我們為何愛對配偶撒謊?」一文一起看,至少在學術上,說謊這件事情在人際關係上跟在道德認知上是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在道德層面很難容忍說謊,但是我們在人際關係上卻經常說謊,即使沒有說謊,也會刻意隱藏事實。我們都知道越小的小孩子越不會說謊,或許我們的主觀認知是這樣的小孩越純真,但是實際情況只是他們還沒發展到懂得如何說謊的階段罷了。而學習說謊其實是小孩在發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或許父母親第一次意識到小孩子開始會說謊了,會感到憤怒,畢竟小孩說謊的第一個欺騙對象往往就是最親近的父母,而不曾被欺騙的父母首次嚐到小孩子說謊的滋味,恐怕都會在當天夜晚輾轉難眠。但是其實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或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知道小孩子會說謊了,其實應該先感到高興,而不是難過,因為這代表的是小孩子的發展正式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然,發展出懂得如何說謊以及小孩是否誠實正直,會有很多父母把這兩者話上等號,但是這個等號本身才是錯誤的,例如大多數人都知道惡意欺騙和善意謊言的差異,但是當你使用善意的謊言或是為了社交上的需求而沒有披露一些真實情況的時候,你會認為這樣就不是誠實正直嗎?所以小孩的說謊起點,只是一個發育階段的象徵,但是誠實正直,則是當小孩懂得要說謊之後,父母教育工作的重點。認知道小孩會說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讓小孩知道,哪些是惡意欺騙,哪些是善意的謊言,為什麼不應該惡意欺騙,又為什麼可以容忍善意的謊言。當然,這兩者的區別與拿捏很多父母自己都有所困擾了,所以應該在每一次發現小孩說謊的是見之後,好好思考一下,然後再對小孩進行機會教育與討論。


至於媒體將這個研究下成這樣的標題「小時後愛說謊 長大容易成為CEO?」這實在是有點標題殺人了。真正的因果關係是會說謊的小孩,在腦力與訊息處理各方面的發展都比較好,而懂得說謊與圓謊的小孩也比較容易在待人處事方面成功,因此成為領導者的機會比較高。


有興趣的人可以拜訪研究者的網站或參考這篇原始文獻:
Bao, X., Xu, F., Talwar, V., & Lee, K. (in press). Prosocial lying in children: from concept to action. Chil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