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不乾不淨 孩子沒病?/鄉間散步可增進智商/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三則新聞整理)

2010年05月26日  華爾街日報

正如最近一部電影《陽光寶貝》(Babies)所展現的﹐世界各地的寶寶都如此可愛迷人﹐但他們所處的衛生條件卻各不相同。

影片追隨四個身處不同地方的嬰兒在這個世界上第一個年頭裡的生命歷程。彭力交(Ponijao)出生在納米比亞(Namibia)一個遊牧民族家庭﹐從小喝臟水﹐啃幹骨頭﹐和她的許許多多個兄弟姐妹們扭打﹐作為自己的玩耍方式。

在蒙古國一個家庭小農場里﹐一只大公雞在小小的巴亞爾(Bayar)的床邊來回踱步﹐一只山羊過來喝他的洗澡水﹐週圍的家畜就是照料他的保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瑪麗(Mari)出生在高樓林立的科技之城東京﹐海蒂(Hattie) 的父母將其視為掌上明珠﹐在舊金山過著“綠色”的生活方式﹐兩個孩子都享受著便捷的現代生活和幹淨的衛生環境。

數據顯示﹐瑪麗和海蒂的身體更健康。在納米比亞﹐每1000個孩子中約有42個在過五歲生日前夭折﹐蒙古為41個﹔而在美國和日本﹐這一數字僅為8個和4個。

不過﹐城市里的寶寶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與欠發達國家農村地區的寶寶相比﹐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更高﹐包括過敏症、哮喘﹐以及1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和炎症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雖然《陽光寶貝》所表達的主旨並非任何一個國家的衛生狀況﹐但片中很多畫面引發了一場醫學方面的有趣爭論。對我們這些非常看重消毒劑、殺菌劑和抗菌產品的城市人來說﹐到底有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環境太幹淨?現在﹐有一項研究認為﹐也許有一種方法可以拉近兩個世界的距離﹐讓彼此取長補短。

根據1989年首次提出的“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理論﹐孩子在成長早期如果接觸多種病毒、細菌和寄生虫﹐將有利於其免疫系統的發展﹐似乎這樣能促進大腦對其做出更好的防御準備。反之﹐如果缺乏這類早期接觸﹐免疫系統就可能出現紊亂﹐做出過激反應﹐如對食物、花粉和寵物毛屑過敏等﹐或者引發人體機理問題﹐出現自身免疫失調。

數百萬年以來﹐許多微生物與人類形成一種共生共棲的關係﹐就像我們的“老朋友”一樣﹔如果我們將某種微生物連根拔除﹐就等於錯過了人體進化歷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絕大多數微生物都是無害的﹐只有幾十種微生物會引發致命感染。”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人體生物研究實驗室(Laboratory for Human Biology Research)主任麥克戴德(Thomas McDade)說道。

“國際兒童哮喘及過敏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Childhood)是一項全球性的調查﹐其數據顯示﹐1998年在發達國家中﹐只有約20%的孩子患有哮喘、過敏和疹子等過敏性疾病。紐約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的一個報告稱﹐從1997年到2008年﹐美國的花生過敏症發病率增長了兩倍。

然而﹐上述疾病在非洲和亞洲農村地區依然相對罕見﹐1型糖尿病和多發性硬化也是如此。

“過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地域分佈與各類感染性疾病的地域分佈恰恰相反。”2010年一位法國研究人員在今年3月《臨床與實驗免疫學雜志》(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該雜志專門研究“衛生假說”理論。

麥克戴德稱﹐接觸那些能刺激免疫機能的微生物還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臟疾病的發病率。2010年﹐英國《皇家學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發表了一個報告:一項對1700名菲律賓人從出生到21歲的長期調查顯示﹐那些從小在有雞鴨豬狗的生活環境中長大、小時候得過幾次痢疾的人﹐成年後體內C反應蛋白的濃度較低。C反應蛋白是一種炎症標志物﹐與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關聯。

但臟水和動物排泄物也潛藏著其他一些危險。英國醫學雜志《柳葉刀》(Lancet)2010年五月中旬發表的一篇分析報告稱﹐在2008年全球880萬5歲前夭折的孩子中﹐有近70%死於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是肺炎、痢疾和瘧疾。

雖然過去10年來非洲和亞洲的農村地區在公共衛生方面有了巨大進步﹐但納米比亞的嬰兒死亡率仍高達千分之31﹐蒙古為千分之34﹐而美國和日本的嬰兒死亡率僅為千分之七和千分之三。

科學家仍在尋找辦法把好的微生物與壞的微生物區分開來﹐在此過程中﹐他們有了幾點深入發現。研究表明﹐從小和家庭寵物一起長大的孩子患過敏症和哮喘病的幾率較低。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醫療質量改進部(Healthcare Quality Promotion)副主任及感染病專家貝爾(Michael Bell)說﹐人們應該警惕傷口感染﹐因為一旦病毒侵入血液﹐就會造成各種問題。他還是提倡人們勤洗手。“一天至少要洗10次手。”貝爾說。不過﹐他和其他一些專家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洗手用普通的肥皂和水就行了。手部消毒主要適用於醫療工作者以及醫院場所內﹐因為醫院里的致病微生物較多﹐而且容易傳播開來。

許多專家建議人們憑常識辦事。“我們不會對孩子們說:‘好﹐去骯臟的河邊玩吧﹐想抓什麼就抓什麼。’”溫斯托克(Weinstock)醫生說﹐“但可以這樣講﹐小孩子玩泥巴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不必生活在完全幹淨的環境中﹐也不會因為吃掉到地上的東西就死掉。這樣說不定會使他們更健康。”

Melinda Beck




科學家發現長時間在鄉間散步可增進智商
2010年05月27日 08:07:43  來源:新浪健康

    據國外媒體25日報道,在鄉間長時間散步不僅能讓你變得更加健康,還能讓你變聰明,因為科學家在土壤中發現了一種常見的“友好”細菌,它能增進智商、促進學習。

    這種細菌還存在于空氣中,它會被吸入鼻孔,研究人員相信,它似乎還扮演著天然抗抑鬱劑的角色。在進行動物實驗後研究人員有了這一發現。但他們相信,它可能對經常戶外活動的人們有著同樣的增進智力的作用。這是一種存在于土壤中的天然細菌——母牛分枝桿菌。這種細菌第一次是在澳大利亞牛的糞便中發現,它的名字來自拉丁文中的母牛—vacca。它與肺結核菌有關,但它被認為無害。科學家相信它可能有抗抑鬱劑的功效,因為它能刺激大腦的好感化學物—5-羥色胺。它還有望成為癌症、哮喘和皮膚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馬修斯博士說:“母牛分枝桿菌是一種天然的土壤細菌,在大自然中的人們可能會吞下或者吸入這些細菌。該研究顯示,母牛分枝桿菌可能對哺乳動物的焦慮和學習扮演著一種角色。考慮創造包括戶外活動時間在內的學校學習環境,這非常有趣,母牛分枝桿菌可能會降低焦慮,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布裏斯托爾大學之前的研究發現,為老鼠注入母牛分枝桿菌會刺激老鼠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增加5-羥色胺的含量,降低動物的焦慮感。在鄉間戶外或者花園周圍活動時人們會吸入這種細菌。(楊孝文)

研究顯示:母牛分枝桿菌能控制情緒和提高學習能力
     在聖地牙哥舉行的第110屆美國社會微生物學大會(Gener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上,有研究表示,處在含有某種特殊細菌的環境中可以抗抑鬱,並能夠提高學習表現。

     “母牛分支桿菌是一種天然的土壤細菌,人們在大自然中時會通過吞咽和呼吸管道攝入體內,”來自紐約塞奇學院Troy分校的桃莉絲.馬修斯(Dorothy Matthews)介紹說。她和她的同事蘇珊.金克斯(Susan Jenks)一起實施了這項實驗。

     之前對母牛分枝桿菌 (M .Vaccae)的研究顯示,注射到老鼠體內的熱滅活菌刺激了一些大腦神經元細胞,進而提高了血清素水準,降低了焦慮。

    “血清素對人的學習能力有影響,我們想知道母牛分支桿菌是否可以提高老鼠的學習能力。”馬修斯說。

     馬修斯和金克斯給老鼠餵活的細菌,並對比評估沒有吃細菌的老鼠和吃了細菌的老鼠穿越迷宮的能力。

     “我們發現,吃了活母牛分支桿菌的老鼠穿越迷宮的速度是沒有吃細菌的老鼠的兩倍,並且有相對冷靜的表現,”馬修斯說。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把細菌從實驗鼠的飲食中清除後重新進行測試。結果老鼠穿越迷宮的速度比之前慢很多,但總體來說仍然比沒有吃過細菌的老鼠要快。

     三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又對這幾隻老鼠進行了最終測試。結果被餵過細菌的老鼠還是要快些,但優勢沒有之前那麼明顯,這說明細菌的作用只是暫時的。

     “這項研究表明,母牛分支桿菌也許對哺乳動物的焦慮情續和學習有影響,”馬修斯說。“我們不妨設想,在學校開闢母牛分支桿菌存在的戶外學習場所,或許能讓孩子們減輕焦慮,並提高他們學習新事物的能力,這將非常有趣”(張燕晶)




兒時多接觸自然 學歷收入雙高


2010-05-26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廿五日電】

     日本國立青少年教育振興機構調查指出,孩提時多接觸大自然,經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要的小孩學習慾望較高,也比較愛讀書,長大後學歷高,收入也較高。

     這項調查是在去年底,針對日本全國廿至六十多歲的五千名男女以及一萬一千名中小學生所做。結果顯示,小時候在戶外玩耍經驗豐富的人,每個月讀一本書以上者七一%,不在戶外玩耍者只有廿四%有讀書習慣。戶外玩耍者的最高學歷在大學以上的占五十%,另一組則占四五%。

     這項調查也顯示,有在大自然遊玩經驗者,半數以上都是逾六十歲的人,而現在的高中生只有四成的人經常接觸大自然。

     千葉大學教育社會學教授明石要一指出,小孩接觸大自然時會產生許多疑問,因而刺激求知慾、好奇心,學習慾望自然提高,多跟其他小朋友玩也可以培養人際關係和決斷力。


Comments:這年頭其實有很多家長把戶外當旅館,需要的時候才去碰一下,但是這樣的作法其實並無法真正從大自然中獲得些什麼。接觸大自然當然會有安全上的顧慮,但是不接觸大自然同樣也有,但是接觸自然在生理、心理以及知識上各方面的獲得,卻是無法彌補和取代的。只是人類文明進展到現在,卻變成教育的過程中,只有有目的、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接觸自然,這其實是很可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