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1 中國時報 【朱宗慶】
很多人認為自己看不懂五線譜,所以不懂音樂,把看不懂五線譜和不懂音樂牽連上因果關係而害怕接觸音樂。
事實上,五線譜上的五條線與間和那些豆芽菜只是記載音符的記號而已,很容易學會,如果想要熟練,只要多練習。我常常在演講時跟觀眾開玩笑說,學五線譜不難,如果我在半個鐘頭內教會大家,大家要請我吃飯;相反地,如果沒有辦法教會大家,我請大家喝咖啡。玩笑歸玩笑,我想告訴大家音樂的入門並不難,不要害怕去接觸它,表象符號並不等於藝術的內涵。
台灣學音樂的人很多,但事實上有大部分的小朋友在學音樂的過程並不快樂,因為家長的求好心切,急於立竿見影,總希望小孩上了課就要帶「技術」回來,不然就像沒學一樣,這種情形在以前的家長身上尤其明顯。然而,讓孩子在強迫或是處於壓力下學習音樂,往往在還沒感受到音樂的美麗和快樂,就先得到了壓力和負擔。
我認為,「學音樂」不等於「學樂器」。學音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經由接觸而心生感受,由感受到喜歡,再從喜歡到學習。大部分的人學音樂是為了陶冶性情,培養美感或鑑賞能力,或是作為其他藝術的入門管道。除了少部分的家長是刻意栽培子女成為音樂家,否則大部分的人只是單純喜歡音樂,學到最後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能成為音樂家,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事實上,美感是一種競爭力,個人如果能夠擁有美感,是一種加值,而美感運用在服務或產品上則亦能為企業創造可觀的營收。很多人視音樂及其他藝術的學習為知識的累積,但我認為在累積知識之前,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記得,以前我曾經為雲門舞集辦過一場演出,邀請了附近的計程車司機一同來看彩排,原本我們擔心演出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是否會太深奧,結果在看完節目之後的座談會上,司機們與林懷民老師的對話非常的精彩,發現他們對節目內容的喜歡和對美的感受是共通的。
有一次,樂團在台南玉井的芒果樹下演出,很多觀眾是帶著斗笠、穿著拖鞋的純樸農民,演出完後,我們聽到的不是在劇院中習慣的「Bravo」、「安可」,而是以台語的「不要給你們走!」來留住我們,讓演出者和觀眾間的感動在彼此間交流串連。
另一次,在一個養老院演出,老人家行動不便,樂團想以音樂的活力,讓他們感受打擊樂的熱情。演出完後,他們什麼話都沒說,也沒有鼓譟的掌聲,只是眼中泛著淚光地看著我們。我想表達的是,對於藝術的感受大家都是相同的,儘管每個人用的語彙、方式可能不一樣,但藝術能穿越語言、文化的隔閡,令每個人都能因而感動、振奮或溫暖。
由於社會價值觀念的轉換,建立美感、追求有品質的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政府推動文創產業、推廣美的價值;民間企業舉辦美學賞析講座及活動,美感、藝術成為一種新的追求方向;在公務機關,人事行政局推動「提升公務人員人文素養方案」,希望所有的公務人員都能透過實地的參與,來感受美力與藝術力,進而得到感染與薰陶。
培養美感不應只是空談,而是在生活中親身去體驗、接觸,再從接觸到喜歡,最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直接以行動代替喊口號,是最有效的推廣方式。成為音樂家或許需要有一整套完整專業的訓練,但主動接觸、感受、欣賞藝術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作者為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音樂饗宴 明星小提琴家貝爾 地下鐵拉琴
2010-05-21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今年43歲的貝爾,曾被ELLE雜誌評選為「全球50位最俊美的人物」。(牛耳提供)
音樂家脫下燕尾服走出象牙塔擁抱群眾,美國小提琴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做得最徹底。這位即將於六月來台演出的小提琴家,三年前曾經做過一次石破天驚的試驗,他喬裝成街頭藝人,在華盛頓的地鐵站賣藝,結果四十三分鐘的演出,只賺了一千多塊台幣,與他平時一場演出逼近新台幣百萬的演出費天差地別。
放下身段 參與地鐵街頭藝人實驗
今年四十三歲的貝爾,在美國社會屬「名人」領域,曾被雜誌評選為「全球五十位最俊美的人物」,享有古典樂界「湯姆˙克魯斯」的稱號。他曾在二○○七年獲得美國古典音樂最高成就費雪獎,二○○八年被萬寶隆相中代言新款男性香水。去年底貝爾還受到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之邀,參與在白宮舉辦的推廣音樂會。
因為貝爾享有高人氣,大眾形象良好,因此被華盛頓郵報看上,邀請他參與地鐵的實驗計劃,希望藉此觀察探討人們的行為。像是到底有多少人在匆促的步伐下會停下來欣賞音樂?人們丟錢給街頭藝人,是認同他的音樂,還是出於禮貌?人們是不是靠著演出場域和身上的行頭來分辨音樂家的高低,是不是理所當然地覺得音樂廳裡的音樂家比較厲害,淪落街頭演出的小提琴家不怎麼樣?
演出四十三分 只賺一千多塊台幣
結果證明,貝爾,戴上棒球帽、穿上牛仔褲之後,儘管還是拿著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拉奏巴赫小提琴無伴奏,還是被來往行人「低估」。四十三分鐘的街頭演出後,共有一○九七位民眾經過,只有廿七位掏錢,而且沒人懷疑他的真實身分。
身為明星級的小提琴家,能夠放下身段,在地鐵拉奏參與實驗,由此可見貝爾彈性且富好奇心的人格特質。貝爾一九六七年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四歲開始學琴,不過在音樂之外,他也熱愛網球、電腦等,曾經打進全美青少年網球賽前四強。
十二歲那年,他與小提琴名師金戈爾(Josef Gingold)結緣,開始朝專業之路邁進。金戈爾是比利時小提琴大師易沙意的學生,在指揮塞爾時代,曾任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首席。任教於印第安那大學的他子弟無數,台灣小提琴家胡乃元也出自他門下。
貝爾與金戈爾九年的相處中,兩人情同祖孫。貝爾曾在美國讀者文摘發表文章,述說他和金戈爾的情誼。他說自己小時候喜歡打電動,母親時常向金戈爾告狀,老師卻從沒責罵他,上課時老師還帶他「翹課」去外頭聽唱片。此外,老師還大方的讓他這個小毛頭拉奏自己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啟發他對音質、音色的敏感度。
六月十五日 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十四歲時他拿下通用汽車和《十七歲》雜誌合辦的協奏曲大賽冠軍,之後與指揮慕提、費城管絃樂團演出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他十七歲時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十八歲獲得唱片合約,發行的第一張唱片還是黑膠唱片,可見出道有多麼早。
貝爾對拉奏樂曲的形態不設限,在經典曲目之外,樂於接觸現代和跨界音樂。他曾首演尼可拉斯˙默(Nicholas Maw)的小提琴協奏曲、灌錄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城故事》組曲等。他也參與多部電影原聲帶的錄製,包括《紅色小提琴》、《長路將盡》、《天使與魔鬼》等。
貝爾的演出深具舞台魅力,琴音燦爛感情豐富,六月十五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他將與英國聖馬丁學院管絃樂團帶來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同時指揮樂團演奏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PS:這個Youtube影片就是Joshua Bell在地鐵演奏的錄影。一個真正的音樂家出現在身旁,卻被以為是街頭藝人?難道當他站在一個知名表演舞台時,才是音樂家嗎?這兩則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其實都點出了一些我們對於藝術的看法是否太表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