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整理∣陳珮雯
為什麼近年來「華德福」教育愈來愈被認同? 為什麼採用它的教育理念,就能保有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能發掘他的潛能? 善用5原則,來創造孩子日常生活與學習的經驗,為孩子奠定學前教育的基礎,給他們一個完整、獨特的童年。
「要讓兒童在五歲時做好入學準備,最佳之道在於,讓他們三歲時活得像三歲,四歲時活得像四歲。」投身華德福教育二十四年的琳恩.歐德菲爾德(Lynne Oldfield)在其《自由學習:華德福早期教育》一書中,定義了成人正確看待幼兒教育的態度。
發展八十年的華德福教育,主張讓幼兒「自由學習」,透過不受成人干涉的自由玩耍,奠定學前教育的基礎;而自由學習教育方式的關鍵在於耐心。
萬物皆有時,琳恩認為,自由學習即是成人主動發揮耐心,順時、適性而為,不必要急於依各種標準為幼兒打造童年,否則不僅對兒童造成不切實際的壓力,也導致家長與教師背負相同壓力。身為教師及研究員,琳恩‧歐德菲爾德在探究英國學前教育體系後,提出了教育學前幼兒的五項原則:尊重童年、規律、重複、安全感、一致性。
尊重童年
視兒童為有能力的學習者
尊重童年與兒童應該要主動而為,而不只是一項價值觀,必須無時無刻實行,適時為兒童提供所需;更重要的是,讓兒童有機會「適性發展」。這是對童年展現適當尊重的重點所在。
尊重童年的課程將兒童視為有能力的學習者,影響課程的主要人物為負責、口齒清晰的成人,這些成人了解自己的角色,並能回應兒童的問題。
規律、重複
EQ素養必備的條件
EQ(情緒智商)學派主張給予兒童充分的支持與滋養,以培養其身、心、靈各方面的「素養」。但不應強迫兒童學習各種技巧來培養各方面的素養,而應創造理想的環境,培養兒童的溝通能力,以表達想法與情緒。情緒素養的重點在於了解自我,進而設法了解他人。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規律與不斷重複熟悉的活動,可以培養出對「了解」以及「存在」的安全感。
規律與重複存在許多人的生活裡。許多宗教都透過儀式,例如:冥想、誦經、禱告、懺悔、齋戒、慶典與紀念來連結人與神。這些儀式讓人很有安全感,因此成為許多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考量許多成人對「日常慣例」的倚賴,琳恩認為,規律與重複是構成日常生活的兩大要素。許多成人的一天都從個人簡單但重要的習慣開始,例如:起床前一定要收聽特定的廣播節目、燒壺水、把貓放出屋外等等。這些簡單的習慣一旦被打亂 (可能是鬧鐘故障),一天的生活規律便可能受到影響。
因此,對兒童而言,知道何時將發生何事,非常重要。就算在遊戲或與人互動時遭遇挫折及挑戰,幼童也知道他可以得到撫慰。
安全感
自由玩耍與安全保護的兩難
固定規律及重複的習慣可創造情緒上的安全感,但兒童也必須受到保護,以避免受到外傷。媒體天天提醒這世界有多危險:英國倫敦一位八歲女孩在家中遭到虐殺;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是導致部分兒童罹患自閉症的主因或部分原因;狂牛症、基因改造食品、行動電話、免疫作用、交通、海洋及河川的汙染等等,統統威脅到幼兒的安全。
提供適當環境讓兒童自由玩耍,同時保護兒童避免在玩耍中發生危險,一直是二十世紀中爭辯不休的問題。尼可.庭伯根(Niko Tinbergen)在七○年代撰寫〈玩耍的重要〉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playful) 一文,表示家長若曾在戶外玩耍、不受監督、自由自在的玩泥巴,對子女的教育將產生不同影響。現在幼稚園以為闢一小塊地方創造「泥地」,兒童就能透過「水槽」來體驗水坑、小河。然而這些兒童未曾體會玩耍的重要,一旦長大成為家長,如何能了解玩耍──真正玩耍的意義,並為子女創造玩耍的機會?這是所有學前兒童教育學者皆應深思的問題。
一致性
良好親師溝通有助學習續航力
家庭和學校是多數兒童生活的兩大重心,對幼兒來說兩地生活經驗的一致十分重要。不僅兩地的生活經驗必須一致,兩地之間也必須保持聯繫。由於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對兒童的情緒及智力健全發展影響極大。因此,需要親師互相尊重,並互通有無。教師有責任與家長溝通其教育理念及方法,而家長有義務與教師說明子女的需求、憂慮及快樂。透過家庭與學校的密切聯繫,可讓兒童產生安全感,且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學習。
學前教育有各種學派,但應讓各學派達成共識,進而奠定共通原則,以建立適合兒童的教育方法。儘量了解各種學前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核心教育方法及指導原則,以便針對自己的做法、教育方法以及兒童的幼年生活做出適當選擇。
建立共識並不是指「複製」早期兒童教育的教學方法,而是透過共識創造最理想、資訊最周全、多元的教育學派。許多教育共識都有相同的依據原理,結合了蒙特梭利、福祿貝爾(Froebel)等觀點,這些學派都透過不同方法,提倡玩耍、觀察及主動發揮耐心的重要性。
英國皇家眼中的好學校
英國督學克里斯丁.舒勒(Christian Schiller)於一九四六年提出「好」學校應具備的特質:
一、對學校而言,初級教育不僅在為未來奠定基礎,也在於完成某發展階段。
二、學校要完成上述發展階段,並非設立某種標準,而應提供各種豐富的體驗及活動,讓兒童能在各個成長階段獲得充分發展。
三、讓兒童透過語文、活動、音樂、繪畫及勞作來表達自我權力;也就是透過藝術的形式來表現。
四、讓兒童透過語文、觀察、算數及肢體的運用來發展自我權力;也就是透過勞動的形式來表現。
五、讓兒童學習最佳的相處方式。
六、根據兒童活動及休息的需求,安排體驗及活動課程,並依據兒童從體驗及活動中所學到的知識,決定各項活動的時間。
顯然,對這位皇家督學處(Her Majesty's Inspectorate)的成員而言,教育的基本價值觀是將兒童視為成人。依據此原則,所謂童年是指主動參與、探索,以及必須由成人提供保護的時期。
在二十一世紀初,多數兒童必須依據成人對童年的定義來度過童年。但華德福學派則是建立獨有的童年觀念,在幼年時期創造生活及學習經驗,以培養意志力。對於該學派而言,所有一切,包括課程、態度、組織、實踐方法、責任等等,都在於為兒童創造完整的經驗。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培育兒童;培養情緒與認知素養;著重於身、心、靈;並藉此建立早期教育的形式,讓兒童面對挑戰,同時也保護他們,以及他們的童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